
叫得響的中國設計師名字越來越多,擁有國際知名度的也不乏其人。但是,究竟有多少中國消費者樂于掏錢購買同胞設計師的作品?面對國際奢侈品牌和便宜貨山寨貨的前后夾攻,中國設計師品牌如何在飛速增長的國內服裝消費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B=《外灘畫報》
Y=葉琪崢
B:前不久,你采訪了“例外”的董事長毛繼鴻。以往大家更熟悉的是該品牌的設計師馬可,她曾把“例外”旗下的高端線“無用”帶往巴黎高級定制時裝周。那么,這兩位的最初是怎樣合作創立這個品牌的?
Y:“例外”是由毛繼鴻和馬可共同創立,它是中國創立時間最長的設計師品牌之一,今年剛滿14年。起初,兩位創始人都是設計師,后來才有了分工,馬可是藝術總監,毛繼鴻負責商業運作。
B:“例外”目前的盈利狀況如何?你認為它是否稱得上是中國設計師品牌的一個成功范例?
Y:就我所知,他們的公司一直處于良性發展中,而且從創立之初開始就沒有向銀行貸過款,一直是依靠自有資金運轉著。“無用”則屬于該公司的實驗性品牌,因此并沒有盈利要求。“例外”依靠設計獲得品牌溢價,這對于中國服裝產業,乃至中國制造業都有指導意義。當然,要讓消費者或客戶買單,設計就必須滿足或能引導他們,這是大多數設計師都需要理解的。
B:說到“無用”,就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幾個月前才誕生的“上下”,它們的品牌理念以及風格定位都有不謀而合之處,且都能看出1980年代日本設計師品牌的一些影子。那么,對于國內市場而言,這種風格是否能夠真正吸引到消費者?
Y:受日本設計師的影響不可避免,也不用回避,畢竟大家的文化有相通之處。當然,中國設計師品牌要揚名世界,一定要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風格。現在國內的消費者也越來越見多識廣了,因此變得更加精明,品味也日趨多元化。一種風格只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師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去找準適合自己的客戶。
B:“無用”曾在巴黎辦秀,“上下”則有Hermès這座大靠山。國際知名度是本土設計師品牌的一條捷徑嗎?
Y:“上下”雖然是Hermès投資的,但它是一個完全立足中國市場的品牌。“無用”是“例外”站穩腳跟后的一個嘗試。設計師品牌與所有品牌一樣,都要根植于本土市場,更何況中國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也就存在了野蠻生長的機會。印度設計師Manish Arora,黎巴嫩設計師Elie Saab都是在國內擁有足夠生意后才進軍海外的。
B:中國的設計師品牌,就其市場定位和經營策略而言,你認為可以分成幾類?
Y:其實與國外一樣,從經營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走定制路線的設計師品牌,比如郭培、陸坤、王培沂;另一類是做成衣的設計師品牌,如“例外”、“素然”、“江南布衣”等。從市場定位上來說,定制類的價格肯定高于成衣類。定制類的價格差異較大,成衣類的價格大多集中在二三線品牌這一區間,因為這一層次的消費者基數比較大,而且有風格差異化的需求。
B:街邊小店和商場百貨,國內的設計師品牌現在更青睞哪個?
Y:其實,最早的一批設計師品牌都以商場為主要渠道,而且是面向大眾的中高檔商場,當時這些商場也開業時間不長,比如梅龍鎮廣場。隨著商場的成熟,進入門檻也逐漸提高。于是設計師就轉而選擇開設街邊小店,長樂路就一度成為設計師品牌扎堆的地方。再后來這類黃金地段的租金開始大幅上漲,而街邊小店的人流畢竟無法和商場比拼,而且多數商場采取扣點的方式來代替租金繳納。所以現在設計師品牌又開始轉向商場,比如新天地時尚等。這就好像是一個輪回,按照國外經驗,設計師品牌能獨立開店的始終是少數,中國也很難不同。
設計師品牌最好的銷售渠道是有買手的多品牌時裝百貨,但目前國內這種類型的店鋪還很少,洪晃在北京三里屯新開的BNC概念店是一種嘗試。
B:那么,本土設計師們現在是否熱衷于在網上開店呢?
Y:設計師品牌在網上開店的還很少。因為目前國內網購市場的單價還較低,在設計師品牌知名度不夠的情況下,也很難讓消費者甘愿買單。不過也有一些設計師已開始嘗試,比如7D網就簽約了數10位獨立設計師,包括何艷、Simon Wang等。江南布衣則在淘寶商城開設了旗艦店,不過主要銷售過季商品。
B:對于設計師而言,拉到一筆投資難不難?在國內做一個設計師品牌至少需要燒多少錢?
Y:就目前看,設計師品牌短期賺大錢的可能性很小,投資方也很難賺得多少收益,所以設計師大都家境殷實,靠家里資助來建立品牌是最容易的。做一個定制為主的設計師品牌五十萬可以起步,如果做成衣設計師品牌,那么可能需要五百萬都不止。
B:平心而論,你認為中國設計師時裝貴不貴,是不是物有所值?換言之,年輕設計師本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如何?
Y:確實是貴了一些,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是銷量不夠所以無法降低單價來獲得足夠利潤。想自立門戶的年輕設計師與所有自己做老板的人一樣,需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除了專業技能和素養,還要多學習一些商業相關的知識。能去國外留學自然很好,但最重要的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國內大多數藝術院校的學生都是因為怕考不上大學而轉學美術考藝術類的,所以服裝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服裝設計的并不多。
B:中國的時裝市場更像美國,而非歐洲,因為國內市場非常龐大。這樣的土壤對于設計師品牌來說是更有利還是更不利?中國消費者準備好接受本土設計師品牌了嗎?
Y:確實如此,一方面是國內市場很大,另外一方面,中國時裝此前并沒什么文化積淀,或者說是存在一個斷層,所以消費者幾乎是一張白紙。記得前幾年,只要去宜家買點家具和裝飾品就能把店鋪搞得有點設計感以忽悠消費者,或者是直接把墻壁刷白把衣服掛墻上就很“安特衛普”。現在這么粗放當然不行,但是總的來說消費者還是不如歐美成熟。因此,只要比消費者超前一到兩步就行,應該說這對設計師品牌來說是很有利的。當然,隨著大量國外品牌的進入,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本土設計師品牌不能等待消費者來接受,而是應該主動找到自己的定位,否則待時機到了,也難有立足之地。
B:那么在中國,“品牌”與“設計師”之間該劃上“>”符號,還是“<”符號呢?
Y:對于設計師而言,其實只要衡量一下自己是否有能力讓顧客沖著你而掏錢——就像觀眾沖著葛優去買電影票——如果沒有就先把設計做好。“人若無名,專心練劍”。另外,還要記得卡爾拉格斐在紀錄片《時尚大帝》的一開始所說的:“時尚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平的行業。”
原文鏈接:
外灘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