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著我這些服裝的女性,應該是聰明有智能的先鋒者,而不只是派對動物。”
--Martine Sitbon
說得出這句話,衣服背后的靈魂也須有一定的經歷,才擲地有聲。Martine Sitbon 由1984年創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時裝品牌,又曾擔任過Chloé 和 Byblos 的創意總監,04 年卻錯手把自家品牌賣給日本財團,結果讓自己在時尚界沉睡了三年。直至07年在香港人Jimmy Chan 的財力支持下,Martine Sitbon 再重整旗鼓,推出品牌Rue du Mail ,Karl Lagerfeld 稱譽她為現今法國唯一仍在世的女性時裝設計師。百刼歷煉,Sitbon 怎樣看時尚界的波譎云詭?她的Rue du Mail以及每一季系列又是如何誕生和打造?

三年前Martine Sitbon 由昔日位于巴黎第三區Rue de Braque的工作室搬往二區的No. 5, Rue du Mail ,標志著一個新開始,品牌的名稱也順理成章地名為Rue du Mail。而占地七千平方呎的新總部大樓,包括了Sitbon的設計室、裁縫室和樣品房,每季她的Rue du Mail 時裝秀也在這兒舉行,時裝秀結束后,世界各地的買手便在這里落單訂貨。
走進Sitbon 這個Rue du Mail新天地,穿過庭院深深,眼前是一座三層高的白色樓房,進門處的長廊懸垂著disco常見的銀片圓球,舞動著流光溢彩,傾瀉映照于一室。不禁令人想起Sitbon 的設計一向帶著一份濃厚的搖滾音樂美學,與溫柔浪漫女性化融合,成就了她早期的簽名式風格 ----- 新浪漫主義。她也熱衷于六、七十年代風,許久許久以前在90年代初期,Sitbon是最早掀起六、七十年代風回歸的鼻祖之一,可惜當時并未成為時尚大氣候,直至90年代中期Tom Ford和Miuccia Prada的出現,六、七十年代懐舊風才成為歷久不衰的主題,2011春夏70年代風又再成為主流。
情迷六、七十年代

乍看到Sitbon,我覺得她是很70年代女子的打扮,梳著一頭直肩長發,戴著塑料框茶色大眼鏡,那是她數十年來一向的標志,不禁令人幻想她年輕時是否典型的Hippies?
她笑,**著半咸淡的英語說: “我年輕的時候,最瘋狂的事都只是經常愛去倫敦、流連夜店和看演唱會,但絕不是Hippies ,他們與社會運動息息相關,我則討厭政治,只愛享受生活,到今天我依然愛go clubbing。當時影響我最深的是英國潮牌Biba,Barbara Hulanicki ( Biba 的創辦人 ) 的設計風格很懐舊;音樂方面是Velvet Underground;藝術方面則是Andy Warhol。我亦愛逛跳蚤市場,受到20至40年代的古董服飾影響,特別是40年代的,以前我總愛將一些古舊軍裝改做翻新,與其他設計元素融合。Twiggy、Edie Sedgwick和David Bowie常是我的靈感繆斯,當然今天還有Tilda Swinton、Cate Blanchett和Scarlett Johansson。”
Sitbon娓娓道來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好時光,可惜今天的時尚界與往昔不一樣,我們不須要時裝革命。
“是的,但有好亦有壞。以前時裝是時裝,設計師是設計師,整個氛圍很瘋狂很刺激,總想帶領時裝向前邁進。現在則較沉悶,也許周遭多了別的事兒,人們對時裝像欠了一份熱情;設計師亦變得商業化,不肯大膽創新。對我而言,永不能失去創意才是最重要的。不過,現今時尚界多了不同價位的服飾,針對不同市場的需要,亦各自可以找到精釆的東西,則是一件好事。只是對于年輕設計師而言,很難像我出道那個年代般這么容易建立自己的品牌,如今他們往往只能去大品牌大企業,當個設計師打工賺錢,彼此的設計理念和目標或許有差異,也得接受。”
多年來Sitbon 一直堅持走她的路,她的設計總帶著一份棱角,搖滾與浪漫的交融,并不時滲入一種小男孩的中性化味道,打造纖細、平胸、孤傲而倔強反逆的女性形象。她其中一個標志性設計便是以男性化套裝搭配陰柔的雪紡紗女襯衫。而Sitbon對剪裁、布料、色彩和細節的追求,經常帶著一份奇思妙想,亦令她顯得與眾不同,像過往她曾以透明薄紗重新演繹傳統的男式襯衫、Rue du Mail的2011春夏新作則以綢緞雕刻裙子上的立體縐褶花卉,亦以破爛輕紗勾織出絲綢裙子上的不規則圖案,并賦以艷麗的霓虹色彩。而絲綢、雪紡、蕾絲、絲絨以及皮革均一直是她設計中的支柱。Sitbon 不諱言她相信女性有雙面性格,既溫柔亦堅毅,成為了她的設計哲學。而她每個系列的創作起點都是從布料和色彩開始,啟發她無窮無盡的靈感,她亦經常在自己的工作室內進行顏色調配的實驗。對于新作2011春夏系列,她便稱為 “ Electric Romantic”,意念源自城市之光,帶著一點點抽像,體現于衣服的亮麗色彩和輕紗掩映的光速圖案之上,并由光速幻化為一襲襲云裳的立體花卉圖案,配合輕盈的質料和簡潔的線條。
“這個系列的風格是Rue du Mail 創辦以來最Martine Sitbon的。”她說。
孤身走我路

Rue du Mail 2011 S/S
我倒好奇她能否再以自己的名號作為品牌名稱,畢竟打造新品牌不容易,認識Martine Sitbon名字的人較多。
“是的,或許將來吧 ……。”她點點頭,欲語還休。“這個系列的設計與之前Rue du Mail的不一樣,也是因為許多買手較鐘情我過往一貫的Sitbon風格,于是我決定回歸自己的根源。”
這個問題大概也不好說吧。正如Jil Sander 錯手將自己的品牌售予Prada集團后,寶號沒有了,有好幾年她連設計也不能替別人做,幸運的是Martine Sitbon還可以另起爐灶。“Rue du Mail 是我的新一頁,當時我只想舍棄昔日的創作風格,做一些比較典雅、線條和結構感強的衣服,結果還是欲罷不能。我希望將來一樣能將Rue du Mail打造成為一個著名品牌。鞋履系列是我最希望發展的,因為它是著裝中的final touch,我也最愛鞋子。”
在先后兩次短短的會談中,我可以感到Sitbon是一個隨心而發、率性而為的設計師,沒有太多的商業計算和規劃。倒是像我這種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游走的人,總覺得她該先推出包包系列,才是cash cow。然后是鞋履、配飾、牛仔褲系列 ……大小通吃,一網打盡。這便是現今時尚界的游戲規則,衣服只是一種形像上的手段以推動其他**產品更大的發展和銷售,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名牌夢給人吧了!設計師亦不再是設計師,而是marketer。可是,Sitbon卻只管笑,堅持說:「我最愛的是時裝設計,其次是鞋子,而不是包包啊!」都說80年代的時裝設計師與今天的不一樣,法國人又特別天性浪漫。 “ 我選擇了這個行業,創作才是我的最大興趣,也在我的血液里。”
令Sitbon 由80年代走到今天,經歷事業上的高低起伏,亦正是這份對時裝的熱誠。她說當初走進時尚界也是因為自小喜愛繪畫,后來姊姊建議她讀時裝設計,于是考進了Studio Berçot,發覺通過時裝設計一樣可以表達自我,亦可以與她喜愛的音樂融合。當然,少年時的夢想與成長后的現實總有落差。幸虧在Sitbon身旁有一位與她25年來風雨同路的丈夫Marc Ascoli,活像守護的天使,在經營他的廣告公司之余,也為Sitbon由昔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以至今天的Rue du Mail擔任美術總監,負責品牌及Sitbon的形像、時裝秀、總部的室內設計等等。在這次我與Sitbon的訪談期間,Ascoli便不斷提出寶貴的拍攝意見,想想他也是愛妻情切。所以,常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支持他的女人,換個角度,女人亦然。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