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網07年報道的丹麥時尚集團IC Companys即將退出中國市場,這家歐洲知名的服裝零售商的品牌Inwear和Cottonfield在中國都遭遇滑鐵盧,而另一邊北歐兄弟H&M大刀闊斧的從華東進軍華北市場,低調的西班牙Inditex集團現在已經有4個牌子進入中國,除了最知名的Zara,還有Massimo Dutti、Pull and Bear和Bershika。
有趣的是,同是丹麥兄弟的Bestseller生意卻好到不行。可以說Bestseller綾致時裝已經可以看成國內服裝行業的標桿了,它家齊下的Only、Vero Moda和Jack Jones以及新推出的selected四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在任何一張統計表單中都會出現在前列,各家服裝品牌的設計師也都會到他們家的店鋪調研貨品。
那是什么讓同根生的兄弟產生如此大的區別呢?這個問題太大,只能從大概幾點略加比較。
1、貨品既不時尚又未能本土化
IC Companys的貨品一直是直接訂歐洲總公司的統一款式,這個問題在07年的采訪中FTD就有很大疑問。當時IC自信的說"What sell sells everywhere",這個回答在某些情況下是正確的,比如H&M和Zara一直是這么做。但是,Fast Fashion的款式時髦,Inwear和Cottonfield的款式只能用中庸來形容,而版型更是寬大。據說進中國前IC Companys還找專門公司研究過中國人體型并調整版型,現在看來只是空談。
相比較,Bestseller在進入中國一段時間水土不服后迅速將產品開發本土化,消費者買得款式幾乎都不是歐洲銷售的款式。此時,簡潔的北歐設計轉變成了中國人更喜歡的細節、印花、蕾絲裝飾,同時衣服的版型又適合中國人,特別是女士牛仔褲。
2、推廣幾乎為零
上網搜一下IC Companys,07年的采訪竟然還在搜索的第一頁,另外一篇介紹IC Companys
案例的文章也顯然不是公司推廣所做。此前聽說,公司當年引進新品牌Cottonfield編制預算時為推廣所撥的預算為零,就算是正宗丹麥品牌,不推廣又有誰會知道呢?一般來說,服裝品牌的推廣費用都不大,但是0和1的可以說是無窮。
3、成本太高,官僚作風
IC Companys的服裝賣的不便宜,理論上毛利高,但是性價比不高的東西自然賣不動。一個月只能賣幾十萬,但是成本卻有上百萬,如此虧下去就算歐元1比10也抗不住。
此外,IC Companys還迷信高學歷,一直用獵頭公司招海歸,結果請來兩個月發現不合適,送佛時還要賠出大筆費用了事。
公司老大是不懂服裝但會說中文的丹麥人,結果自然是"中國通"深諳太極功夫,凡事不擔肩膀只管踢皮球,踢完拍拍屁股走人。
4、模式模式模式
Bestseller已經摸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快速時尚模式,而IC Companys還是非常傳統或教科書式的模式,這一點從Bestseller導購員的超熱情服務就可以看出端倪,說得過一些就是很"山寨"。
雖然中國是個大金礦,但是挖起來確實不容易,特別是完全市場競爭的服裝行業。當然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也要看看哪條道更適合自己的雙腳或座駕。
當年的報道:
IC Companys高層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