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大眾市場經濟的發展,奢侈品已經開始走產業化、集團化路線,追逐利潤成為奢侈品牌的宗旨。不少著名的奢侈品牌,在擴張市場容量的同時,只存奢侈品之“名”,而沒有奢侈品之“實”。有些品牌經過市場的錘煉,連奢侈品之“名”也已蕩然無存。
如今,“反奢侈情結”在新興市場和成熟的奢侈品市場流行,面對日漸挑剔的消費者,陷入窘境的奢侈品該如何自救?
大牌走向沒落
字典里對奢侈品的定義是“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這些無形價值遠遠大于有形價值的商品,不僅是因為其性能卓越而備受青睞,更因為太多品牌虛擬出的意義而備受青睞。消費者正是通過擁有這些超出實用意義的附加值來滿足無上限的欲望人生。因此,當家境富裕、擁有足夠選擇權的時候,奢侈品所代表的內涵其實是決定消費者購買與否的重要因素。
然而,隨著全球高端消費市場生態的愈加成熟,追逐利潤成為許多品牌的首要宗旨。不少著名的奢侈品品牌在擴張市場容量的同時,由于經營策略的失誤而逐漸減輕了“品牌重量”,丟失了原本奢華、高貴的品牌內涵,也丟掉了帶給消費者“榮耀”和“滿足”的那份虛擬附加值。
例如,LV就因迅速擴張而成為奢侈品“快消化”的代名詞。從2010年起,LV高調宣稱將突破中國一二線城市布局戰略,計劃進駐三四線城市以爭取更高的市場份額。然而,違反只有“頂級小眾定制的品牌”才能稱之為奢侈品的規律,店鋪數量過多、產品隨處可見、銷售乏力、顧客逃離的挑戰,LV正在丟失其品牌價值,并逐步失去高端客戶。
向來高貴冷艷的香奈兒也因生產瑜伽墊而被批過度商業化。曾有著名時尚評論人表示,“如果連香奈兒的生產商也開始瞄準熱點,什么產品熱門就生產什么,那么奢侈品界就真是墮落了!贝蟛糠秩擞X得,香奈兒的現任繼承者背離了Coco小姐當年設立品牌的初衷,產品線的混亂也勢必造成品牌定位的模糊。
“中國消費者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群體,他們選擇奢侈品時會考慮商品的常見程度。如今,他們已不愿意花重金購買一件能被許多人都擁有的東西!比鹗可萑A腕表和珠寶品牌蕭邦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彭健嘉對媒體指出。
彭健嘉的話正點出了那些陷于“大眾化”泥沼的奢侈品牌們面臨的問題。過去讓奢侈品牌迅速擴大規模、賺得巨額利潤的大眾化策略,如今正因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的成熟轉變,加速顯現它的“副作用”。
對此,利用微信做海外代購的Lisa也感受頗深。前幾年其代理的小眾奢侈品牌銷售慘淡,但近兩年,中國消費者的態度明顯發生變化,那些獨立、小眾的奢侈品牌越來越受到青睞。
電商亟待轉型
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在網上購買奢侈品,小到化妝品,大到名貴的包包甚至是汽車。在經歷了傳統市場“寒流”后,一些奢侈巨頭也開始試水電商平臺。
今年4月23日,英國皇室御用品牌Burberry正式入駐天貓,這是國際奢侈品大牌首次進入第三方網購平臺,但銷售業績并不盡如人意,半個月內僅銷售132件商品,其中32件商品遭遇顧客無條件退貨,退貨率26.4%,遠遠高于天貓此類商品退貨率7.21%的水平。
而在售出的商品中,單價300-500元/瓶的香水占了大半,超過8000元的包,以及風衣都沒有銷售記錄。一款Burberry專為天貓官方旗艦店獨家訂制的價值4.2萬元的公爵夫人手袋,更是無人問津。
2008年,奢侈品行業以其單價高和目標客戶購買力強,激發了中國奢侈品電商模式的萌芽。然而如今,禍不單行,有望成為奢侈品銷售增長“第二春”的電商平臺也開始出現倒閉潮。
今年5月底,上線1個月就獲得賽富亞洲基金千萬美元投資的奢侈品電商尊享網宣布倒閉了。據了解,2011年8月正式上線的尊享網定位于奢侈品銷售。在拿到投資后,上線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部分同類網站一年的銷售額。但好景不長,僅僅開業不到3年時間就宣告倒閉。除了尊享網,國內其他幾家奢侈品網站業績也都不盡如人意。
百貨商業行業分析師李偉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奢侈品的線上平臺陸續會有更多小電商倒下,優勝劣汰,最終只有一兩家能存活,這是電商發展中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而對于奢侈品電商來說,限制發展的致命問題還是貨源不足。某奢侈品網站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也坦言,“現在大多數電商的商品款式和數量都比較少,供應鏈體制不能很好地去解決,產品來源更多的可能是一些奧特萊斯的尾貨!
除了當季新品的匱乏,大量海外代購、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涉足奢侈品交易也給奢侈品電商帶來不小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奢侈品電商的未來在何方呢?李偉指出,未來的電商,首先要改變模式,即“線上營銷,線下成交”,奢侈品的線上平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按送,奢侈品電商還要實現線上向線下的延伸,提供增值服務,增強消費者的體驗,比如奢侈品的售后保養就對銷售產生很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拓展渠道,加快轉型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奢侈品電商唯品會轉型特賣網站,已經在美國上市;走秀網則轉型時尚百貨,拿到了Ferragamo的授權;第五大道通過向授權商買斷的方式也正在持續運營。
提升品牌技能
當曾經趨之若鶩、供為神明的奢侈品變成人手皆有,甚至假貨泛濫的撞車款,高貴稀有的形象不再,還落得一身俗氣。膨脹的市場和微妙的心態考驗著品牌運營的策略與宗旨,是矜持還是奔放、是低調還是張揚?
市場萎縮、利潤下滑、評級降低,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于是“救贖”成為奢侈品牌的年度主題,一場艱難的市場保衛戰已經開局。
2013年,阿瑪尼旗艦店與Dolce & Gabbana旗艦店在上海外灘三號與外灘六號相繼停業;而在外灘十八號,百達翡麗與寶詩龍也一并撤出。伴隨著經濟的不景氣與在華銷售的疲軟,奢侈品牌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的擴張態勢,似乎戛然而止,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都表示會放緩在中國的擴張。
在放慢擴張腳步的同時,奢侈巨頭也紛紛出招,提升品牌“技能”。
奢侈品集團LVMH正在花重金打造一項高級工匠培養計劃。自今年9月開始,大約會有20名有志青年在珠寶或時裝設計領域開展為期兩年的學位課程。
LVMH集團的執行副總裁Chantal Gaemperle認為,此次培養計劃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年輕人了解和認識高級工匠這個行業。他分析,現在的人并不一定知道這個行業以及這些工匠所能創造的價值。
“我們希望這個行業能夠一直存活下去,并且有適合的繼承人選。這些人才將是品牌核心價值所在,未來他們的手中將誕生令人驚艷的作品!
Gaemperle相信理論教育和工作實踐經驗的相結合,再配以優秀的指導,將能為培養高度熟練的工匠打造一個絕好的平臺。因為培養一個專業工匠需要大量的投入,一般只有1/5的高級珠寶學徒能夠通過8到10年的培訓期,最終練成最高的工藝水準。
目標轉向俄非
盡管奢侈品大佬們使盡渾身解數討好中國消費者,但該市場增速放緩是不爭的事實,于是奢侈品巨頭又將眼光轉至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奢侈品市場一直是全球增長最迅速的市場之一。從時裝、香檳、私人熱帶小島到16世紀的威尼斯豪宅和達米安·赫斯特的藝術作品,過去10年,俄羅斯奢侈品零售空間增長3倍至165萬平方米。俄羅斯消費者會花收入的15%用來購買服飾,而這一比例在德國僅有5.6%。據美國貝恩咨詢公司推算,去年俄羅斯人花費88億歐元購買奢侈品。人口眾多的中國雖然在市場規模上領先,但在人均奢侈品消費額方面,俄羅斯卻達中國的4倍以上。
俄羅斯投資機構Arbat Capital董事總經理Yulia Bushueva稱,為了迎合俄羅斯市場的需求,奢侈品正在試圖轉變策略,像在歐洲成熟市場一樣進行直營。Yulia Bushueva稱,即使在倫敦的哈羅德百貨和哈維·尼克斯百貨都沒能看到一些讓她興奮的東西,“但是在俄羅斯我能輕易找到一些我喜歡的衣服”。
據悉,愛馬仕、香奈兒、LV和普拉達已相繼將俄羅斯的特許經營方式改為直營方式。
與此同時,非洲市場也成為奢侈品企業的下一個目標。近年來,肯尼亞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產階層人數越來越多,這部分人具有強大的購買力。他們對高端名牌服裝的市場需求呈現爆炸式增長?夏醽喅錆M潛力的市場已經吸引了西班牙服裝品牌Zara、英國鞋子品牌Clarks等紛紛與當地的商家展開合作。
在中產階層興起之際,人們對設計師品牌需求和服裝講究程度越來越高,許多國際時裝奢侈品品牌也趁此機會紛紛涌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以求在這日益興旺的市場里分得一杯羹。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