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藝術展有著共同的特征:在商場舉辦,都是民營公司主辦,展品通俗易懂,能吸引小朋友和家長共同欣賞。
此前,K11購物藝術中心的莫奈展已經掀起了一番大討論。藝術與商業空間兩者的關聯互動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對于整個文化市場來說,這類介于純粹的品牌活動與“高雅”的展出之間的藝術展,是否也代表了某種未來的趨勢?
談到這個話題,不能回避隸屬于香港新世界集團的K11購物藝術中心。它在商場里顯得特別,更超前。而且,K11倡導的藝術沒有停留于大眾審美,而是更注重當代藝術。上個月在那里閉幕的莫奈展,吸引了近35萬人次入場參觀,單日最高參觀人次近8000人。K11平均每兩個月舉辦一個藝術展,希望將“國內外新穎的有意思的藝術展帶進大眾的生活”。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舉辦藝術展,“教育和提升社會對藝術和文化的鑒賞能力,突破商業與藝術的界限,使藝術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讓消費者來到K11可以與藝術更近距離地接觸。”
顯然,K11將自身定位為中國藝術發展的局內人、推動者。“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而中國當代藝術反映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我們幫助年輕的中國藝術家獲得國內外的認可,也希望能夠幫助提升公眾對藝術的認知和修養。”從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的一番話中可以得知,K11不愿將對藝術的倚重原因局限于商業領域,而是有著相對獨立的期許。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的想法是,與其他商場參與藝術的方式相比,它更有可能代表了藝術與商業空間結合的趨勢。
接受本報采訪時,K11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商業地產的發展趨勢就是這樣,“現在消費者來購物中心,可以與藝術和自然近距離接觸,關注于藝術、環保以及人文。”而作為“藝術博物館、環保體驗中心、主題旅游景點和展示人文歷史相結合的場所”的K11,希望由此帶給顧客完全不同的消費體驗。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博物館總是比商場令人生畏得多。如果可以輕松地帶著全家人去看看有趣的展覽,順便吃東西逛商場,何樂而不為?做展覽的人總是會說,如果人們可以因為某一次展覽而開啟對藝術世界的好奇心,那么其社會價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謝定偉:博物館與市場間的空白
上海天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最近幾年成績斐然。他們不但熱衷于為外國藝術家做趣味盎然的個展,也有足夠的魄力做世界級別的大型展覽,如畢加索和莫奈作品展。
這些展覽的共同之處都是需要盈利。
總經理謝定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公立機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來自市民的對高端藝術品和趣味藝術作品的觀看需求卻是極其龐大的,這就需要有民營企業來填補空白。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會經歷重重阻礙。比如不久前落幕的莫奈大展,質疑的聲音伴隨始終。有人認為商場的辦展條件遠不足以支撐如此寶藏級別的展出,有人批評布展與參觀體驗都不如美術館做得專業,有人揣測法國人唯利是圖而降低借展標準——但凡此種種,都敵不過最終展覽門前的長龍隊伍。
第一財經日報:美術館的門票只要20元,但為什么有時候反而不如門票要60元甚至100元的商業展覽受歡迎?
謝定偉:美術館做的是公益事業,不需要收回成本。而我們是非公益的展覽,就沒法按照同樣票價。而且現在票價貴與不貴完全是心態問題,很快大家也就會明白這種區別,公益的展覽比較少,而且老百姓是不是愿意看都不一定。
另外,像樂高、蠟筆這種國外引進的展覽政府是不會花錢去做的,而國內又沒有,所以我們覺得有一定空間。公立藝術場館大家也可以去看,但大部分展覽都比較高大上。
日報:莫奈和畢加索這類成本高昂、分量很重的展覽為什么是你們在做,你們好在哪里?
謝定偉:政府做得很有限,這么高成本能做幾次?關于印象派我們都能數得過來,改革開放近40年,上海有過幾次——1979年法國風景畫展覽,1984年中法建交二十周年,法國總統帶來二十幾幅畢加索作品,2004年印象派精品展,去年還有個上博的“從巴比松到印象派”,然后就是我們這次辦的莫奈展。四十年一個手指數下來,說明政府辦展覽的機會很有限,因為花錢很多,先申請立項,再走手續,相當繁瑣。
另外,每次這么多人踴躍地參與,說明老百姓愿意看,但是平時看不到。那就說明民營企業來做這件事情是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改革到了這一步,需要做。
日報:有種觀點認為,民營企業在專業性上不夠,你怎么認為?
謝定偉:當然不。比如說策展,莫奈展由我們或者中華藝術宮做,沒有任何不同。因為都是由外國人來策展的,他們才是這方面真正的專家。
K11不完全是一個專業場館,是因為上博、中華藝術宮門票只能賣二十元,那我只好找別的地方。說明現在政府配套的改革還是沒有到位。政府和社會都沒有條件來支持我們,我們現在很艱難。公平地來說,我們遇到的困難比上博要多很多。
日報:為什么莫奈進入商場,反而好像更吸引人了?
謝定偉:日本有個森美術館,就是在森大廈的頂樓。它非常專業,K11是個半專業的美術機構,它叫藝術空間。有人說法國人想錢想瘋了,商場里也能辦了。但首先這個空間是封閉的。第二,有可能滿足很多專業條件。第三,它的安全需要符合安保要求。這些東西需要保險公司來承保,六個億的保額,如果安全有漏洞,保險公司不會接受。要博物館同意,保險公司同意,才能做這個展,達不到專業水準可能嗎?民眾并不了解這些。
老百姓需要娛樂休閑在一起,與藝術結合起來說不定是更好的模式。也有人覺得莫奈展去商場很掉鏈子,感覺經典藝術作品高大上的形象被破壞了。但從更多觀眾的角度來說,為什么不能在商場里呢,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方便。西方最早的概念就是高大上的,但是在日本與商場的結合卻很成功,國內沒有經歷過這個。法國人開始很反對,一說日本的例子馬上就明白了,理論上不反對,當然專業角度就需要達到一定標準。
日報:天協近幾次展覽的觀眾群如何分布?
謝定偉:樂高和蠟筆都是父母帶小孩很多,莫奈就更多是文藝青年。高大上的藝術品還是年輕觀眾為主,因為他們對時尚與藝術的需求兼而有之。另外,看展的主力都是女生,這在中外都是一樣的。西方以成年人、老年人為主,我們年輕人比較多。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