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作品注定會為每個時代最著名的人物加冕,這幾乎已成為一條不變的定律。早在1900年,卡地亞就已被當時的威爾士親王、未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整個20世紀上半葉,卡地亞聲譽如日中天,為想要彰顯自己特權地位與高貴身份的客人,創作了眾多奢華至極的冠冕。生機蓬勃的創意、精湛超卓的技術、品質卓越的名貴寶石,卡地亞冠冕被公認為真正的經典杰作,至今仍散發著攝人心魄的動人魅力。即將于2013年12月4日到2014年2月16日在巴黎大皇宮舉行的“卡地亞:風格史詩”展覽將首次展出這些著名冠冕中的25頂:瑪麗•波拿巴(Marie Bonaparte)與摩納哥王妃格蕾絲(Princess Grace)的冠冕同時亮相。展覽還向私人租借了部分珠寶,包括“貝麗奈西”冠冕與“太陽”冠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向公眾展示獨一無二的精選藏品。

在卡地亞于1900年遷入和平街13號之際,各國國王、王后、貴族與大資產階級就已經對卡地亞作品有口皆碑,尤其是冠冕。冠冕是貴族與富豪精英的專有飾品,在珠寶類型學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冠冕一直是各種典禮盛會的必備裝束,以及地位的象征。佩戴冠冕的女性散發著獨特的光彩,儼如號令一切的女王。20世紀初,人們曾一度將名媛淑女衣香鬢影,身著華麗刺繡晚裝,佩戴炫目珠寶,出入巴黎歌劇院的夜晚稱為“冠冕之夜”。那段時間,卡地亞創作了大量經典杰作,無一例外地大獲成功——歐洲王室、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名媛都以擁有一頂卡地亞冠冕為榮?ǖ貋啿⑽锤L當時盛行的新藝術風格的自然主義題材,而是另辟蹊徑,專注于自己擁有獨到秘笈的“花環”風格,尤其是頭飾;ōh風格取材于18世紀的傳統美學,借鑒凡爾賽宮廷的隆盛與華貴,以卡地亞自1860年首創的鉑金鑲嵌技法,創造出璀璨流麗的珠寶作品,盡顯稀世美鉆的獨特火彩。
當時,其他珠寶行都很少使用甚至鄙薄鉑金?ǖ貋喌膭撔聟s為冠冕注入了一種靈動、輕巧、堅韌的特性。這種貴金屬極具延展性和穩定性,可自如地曲折盤繞,盡展花環風格的神韻,創造出雅致細膩的鉆石花邊。這些作品的獨特個性、優雅氣質與精美細節,為卡地亞在法國內外贏得了卓著的聲望,并使得這段歲月成為品牌歷史上至為關鍵的一個時期。隨著1902年和1909年倫敦和紐約分公司的相繼開業,卡地亞更是一步步筑起舉世無雙的國際聲譽,成為眾多王室的御用珠寶商,包括1904的英國王室。
綿延不絕的創意,使得卡地亞設計的每一件冠冕作品,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時代統治者的雍容華貴。比利時伊利莎白王后選擇了象征皇權的月桂葉卷草紋(一種盤旋卷曲的蔓藤和花葉裝飾圖案),阿迦汗三世(Aga Khan III)的妻子碧嘉•安德烈(Begum Andrée)殿下則鐘愛蓮花。這種對珠寶的迷戀也感染了普通大眾。1911年4月,人們紛紛涌向倫敦新邦德街的卡地亞精品店,欣賞櫥窗內展出的19頂冠冕。在兩個月后的加冕禮上,喬治五世國王就佩戴了其中一頂。
冠冕既是王室權力的象征,又是貴族圈的時尚配件,同時也擢升了金融帝國富有的女繼承人的地位。早在1902年,美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之一的女繼承人麗娜•范德比爾特•菲爾德(Lila Vanderbilt Field)就從卡地亞訂制了一頂極為時尚現代的發飾,由三條鉆石波紋組成,簡潔如鉛筆素描的線條,但卻極具韻味。范德比爾特太太是富可敵國的美國新貴的代表——對她們來說,無論多么奢華與昂貴都不為過。這些卡地亞的忠實客戶將跨越大西洋拜訪和平街13號視作稀松平常的小事,與歐洲貴族競逐豪奢。
冠冕作品讓卡地亞得以擢升那些擁有稀世品質與尺寸的寶石內在的美麗,同時也為卡地亞提供了一個挖掘創造性表現手法與風格探索的獨特機會?ǖ貋喩钊脬@研神話題材,創作出如希臘建筑中楣的橫條裝飾圖案的冠冕作品,神似赫爾墨斯(Hermes)頭盔的翅膀冠冕,以及其它從豐饒女神得墨忒爾(Demeter)的濃密麥穗及古代草葉王冠汲取靈感的冠冕線條。自1910年創始之初,卡地亞就已創造出極具現代感的偉大杰作。隨后,它又逐步放棄傳統的鉑金與鉆石鑲嵌,引入彩色寶石、珍珠甚至精鋼,悄然昭示一種全新的風格密碼,這就是后世所知的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冠冕與當時的時尚與藝術思潮密切相關,每一件作品都與時代背景有著深厚的淵源。直至1920年代早期,冠冕才逐漸不再時興。
戰爭讓男人奔赴前線,女人不得不進入職場,女性的形象也由此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芭叵亩甏,輕便的波烈時裝(Poiret)將女性從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與此同時,她們還開始吸煙,頭發也剪成男孩氣的短發。在這些現代造型中,隆重的冠冕再也沒有立足之地,逐漸被冠羽或寶石束發帶所取代,簡潔流暢的線條與Art Deco時代的幾何潮流相得益彰。比利時王后伊利莎白也緊隨時尚,將那頂1910年的冠冕悄然下滑至眉骨上方,勒在前額正中。
卡地亞也隨之放慢創作速度,但卻仍然沒有放棄冠冕設計,而是不斷地探索全新的主題。1930年代,在設計師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的帶動下,卡地亞在冠冕中引入了色彩,并為其找到了全新的存在理由,尤其是在印度。1937年,卡地亞為納瓦訥嘉邦王公(Maharajah of Nawanagar)創作了一件印度傳統的頭巾裝飾“Sarpech”,上面鑲嵌一顆重61.55克拉的琥珀色虎眼鉆石。
盡管冠冕在卡地亞最新珠寶作品中的地位已不復顯耀,那些創作于20世紀的卡地亞冠冕作品仍然令所有人迷戀不已,一方面是由于它們的歷史象征與優美外觀,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它們代表了卡地亞標志性的大膽創意與精湛技術。2011年4月29日,整個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一頂由卡地亞在大約一個世紀前創作的冠冕上。這頂冠冕現在也被收入了大皇宮“卡地亞:風格史詩”展覽中。1936年,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將“光環”(Halo)冠冕贈給王后伊利莎白•鮑斯-萊昂(Elizabeth Bowes-Lyon)。隨后,在女兒伊利莎白公主——也就是現在的英國女王——18歲生日之際,王后又將這頂冠冕傳給了她。在凱特•米德爾頓(Kate middleton)與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禮上,女王又將它借給了凱特,謹守傳統之余,更是在人們的集體意識中進一步坐實了冠冕作為全世界公認的顯要象征的觀念。
更多 卡地亞冠冕 請見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