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不起”的腕表品牌
沒有什么比市場更具投票權,腕表市場最具投票權的永遠都是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購買能力越來越增強,腕表品牌靠什么去吸引、拉攏、留住自己的消費者?高端的技術?純粹的技藝?自產的機芯?做那么多頂級表款賣給誰呢?組裝一款陀飛輪需要四周的時間,組裝一款萬年歷機芯需要六周,更不說測試和研發需要的幾年,消費者等的起,品牌耗得起嗎?
走商業化 才是正經事
如今的瑞士鐘表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天上”到地下“接地氣”的過程,各大品牌都開始推出了入門級別腕表款,所謂入門級別不說功能光是價格就很親民,因為更多的腕表品牌所面臨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做的出來再賣的出去。拋去那些真正把腕表做到極致的高級大牌,更多的腕表品牌所選擇的戰略是以市場為導向,復制復制再復制,包裝商業化推廣,找個代言人,張嘴閉嘴第一塊表都是該品牌,絕對比在工廠耗個幾年研發個新機芯更實用。
“人為限量”最被鄙夷的商業規則
不知是市場的變化莫測改變了瑞士制表業,還是商業化的游戲規則改變了瑞士制表業,今年更多的腕表大佬都喜歡用一句“做讓消費者消費得起的奢侈品”來解讀品牌定位。但人人都消費的起那還是奢侈品嗎?“最好的總是有限的”這話絕對是真理,如果最好的被無限復制,那也就成了浮云。限量是個絕對的誘惑,奢侈品、限量代表著擋在普通階級前的門檻,代表著佩戴者的某種特權、地位,限量是人們潛意識中敏感的獨占欲,而如今限量這個詞被越來越虛化,現在的腕表品牌都以限量為噱頭,也算是一種商業法則,你不“限量”自有人“限量”,“人為限量”也同樣“造就”了沛納海。
“中國-那是一片有潛力的國土 那兒的人很有錢!”
根據瑞士鐘表聯合會2013年初發布的數據:瑞士鐘表出口在30個月來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中國市場因一系列負面因素的影響,2012年下半年的進口和銷售額同比雙雙出現下滑,甚至迎來首次年度零增長。盡管有這樣的數據,但在采訪各品牌大佬們,大家都表示對于中國市場非常樂觀,是真是假還是市場說了算。在前往巴塞爾的火車上,幾個來自迪拜的經銷商提到中國也都“瞳孔放大數百倍”的說:“那兒的人很有錢,那兒的市場很有潛力!”但他們不知道如今在中國戴頂級表款可不是“好事兒”。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