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的巴塞爾鐘表展上周落下帷幕,全球10萬制表業人士匯聚在瑞士和德國邊境的這座小城將決定未來一年手表行業的走向。每日穿梭于各大品牌的新品推薦,直到回來才能看一下手中的資料。
2011年瑞士鐘表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著實讓我驚了一下,去年瑞士手表總共銷售193億瑞士法郎,其中香港21.2%,中國大陸8.5%,新加坡5.9%,合計35.6%,怪不得華人是如此的守時,因為手表買的都比較好。其實應該說亞洲人民都很愛惜時間,整個亞洲占去年瑞士出口的55%,這里還無法估算咱們在歐洲和美國旅游時購買的手表金額,我想超過60%應該沒什么問題。
正因為這個有趣的數據,我回來仔細看了一下2001年到2011年的瑞士鐘表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有意思的地方記下與大家分享:
1、調整期
2000年瑞士手表銷售101億瑞士法郎,至2005年達到123億法郎。這段時間可以說是瑞士手表的調整期,因為從2000年起瑞士機械表的銷售額在近20年后開始反超石英表的銷售額。00到05年期間銷售額增長不大,產量卻持續下降,由2000年的3140萬只下降至2440萬只,產量的削減主要是石英表產量的大幅減少。至于具體的石英和機械表產量數據從2004年起就不在報告中明細了。此外瑞士手表工廠數和工業人數這兩個數據也僅僅出現在2001和2002的統計數據中,此后就再未提過。2001年瑞士手表廠644間,從業人數39500人;2002年分別為565和40450。顯然按此趨勢,從業人數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工廠數量縮減太大,一年就減少79家工廠,后面的數字大概就不太適合公布了。
2、豐收
2006到2011年瑞士手表業大豐收,銷售額由137億瑞士法郎增長到193億法郎,每年的增長率都很驚人,手表的產量也開始增長。這六年間由于金融危機在09年銷售和產量出現回落,但是在10年就恢復到08年水平,11年的增幅更是達到19%,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發展已經超過百年的行業。
3、沒有亞洲就沒有瑞士手表業?
從統計數據看2000年時亞洲就占到了瑞士手表銷售的四成左右,美洲則只有兩成,其中香港一地的銷售額就和美國全國的銷售額差不多(當然也需要考慮有相當部分銷售香港是作為轉口貿易地的)。中國大陸在08年出現在統計數據中,當年銷售額上升43.1%,成為瑞士手表的第七大市場。09年由于金融危機幾乎所有市場銷售額都大幅下降,其中中國下降15.2%,韓國市場卻出現35.7%的增幅。2010年中國銷售額上升57%,占到瑞士手表銷售的6.8%,成為超過10億瑞士法郎的市場。2011年又增長48.7%,份額達到8.5%。
4、貴金屬的作用
瑞士手表的材質在05和06年開始往貴金屬方向發展,高端手表的大漲價應該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2005年6%用貴重金屬制作的瑞士手表銷售額占到總銷售額的49%,55%用鋼材質的銷售額占到44%,如果用一個簡單換算一只貴重金屬手表的價格是鋼制手表價格的10倍左右。到2006年,2%的貴重金屬表賣了34%的金額,55%的鋼表賣了43%的金額,換算下來貴重金屬手表的價格是鋼表的22倍。現在這一價格差維持在25倍左右,當然我們也要考慮貴金屬手表會搭載更好的機芯,但是金屬的作用還是顯而易見的,否則也不會出現如此多珠寶手表。所以現在特級、一類甚至二類的手表,如果它看上去是金表,那它就是金表。
5、巨大價差
瑞士手表的出口單價在2011年達到688美元,較2010年的558美元大幅上升,這里雖然需要考慮到美元的貶值因素,但是不可否認瑞士手表與世界其他國家生產手表的巨大價格差距。相比較,2011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出口單價分別為2美元和15美元。
6、手表大國
根據統計數據,全世界每年的手表產量在10-12億只左右。由于中國的手表大多經過出口的香港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因此兩地的數據幾乎是聯動的。有趣的是中國和香港的產量在2004年到2008年一直在下降,2004年中國出口10億只手表,單價1美元;香港出口7.13億只,單價5美元。2005年中國和香港手表出口都下降15%,2006年都下降14%,2007年分別下降8%和9%。2008年分別再下降14%和10%,產量降到5.5億和4.3億只,單價則提升到2美元和11美元。2009年后聯動作用開始減弱,這年中國手表出口增長2%,香港減少19%。10年中國增長20%,香港增長22%;11年中國增長2%出口6.8億只手表,香港減少4%,出口4億只手表。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