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開心,這是這幾年來,我唯一主動要求開始的專欄。而且說"主動"已經是給自己留下了面子,其實該說是死皮賴臉或者不依不饒才合適。而這其實緣于我的"雜志癖",這幾年來,每個月我都要購買和閱讀幾十本雜志,開始的時候涵蓋很寬——時政、財經、生活、時尚、八卦、生殖健康……但后來慢慢地狹隘到只有時尚一種。
看得多了,我就時常想做點評,開始還僅限于在坐便器(洗手間是我最固定的閱讀場所)上的一些自言自語,后來,在最初寫In 買 Life的時候,我試著把對它們中的一些贊譽與貶低,融合進去。但這種寫法,幾次之后,我就覺得不合適,因為它不夠純粹,不純粹就不給勁兒,不給勁兒你我就都不興奮。于是便迅速作罷。不過這件事兒始終牽掛著我,慢慢轉為一種心病……直到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在msn上與Sohu女人頻道的主編高老師傾訴我的病,高老師大義凜然地說,寫到我們這里吧,就當我幫你治病了……當然,緊接著她就開始跟我談判,減我的稿酬。
我是這樣一個人,我篤信"三個合適"——希望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兒。所以,我發誓這次我會很靠譜兒地寫這個專欄,而且這個專欄我會做得更加純粹,我們不談購物(要看購物你可以去各地報刊的《in 買 life》上找我)、不談穿衣打扮(要想看我指導穿衣打扮去每個月《女友》上與我約會)、也不談時尚段子(要想聽我講段子請每個月花二十塊錢購買《時尚先生》),我們只聊時尚雜志,而且主要是華語時尚雜志,因為他們離我們最近,更有利于我們的知識進步。
最后,我很想在開始的時候就感謝我的這些Sohu的朋友們,我的好哥們兒鐵娘子高老師、我的好朋友Party女王首飾達人易易、還有勤力可愛的小朋友Lisa……她們來自于Sohu女人團隊,在她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會努力寫好這個專欄,讓它一月兩次與你相見,而不是一個月一次。因為雖然我一個老爺們兒,但我堅信先賢名言:永恒的女性指引我們前進……
1、《時尚先生》六月號
最不好說的就先它"辦"了,雖然《時尚先生》是我的衣食父母之一,但我不會客氣。怎么說呢,《時尚先生》一直是時尚雜志中最薄的一本,而且它不一樣,它不是一本時尚雜志,而是一本關于生活方式的雜志。
六月號的封面是"中國體操隊",膽子不大不小,說不大是因為它以前用黃永玉做過封面,說不小是因為我不喜歡應景的東西,比如一切傳媒關于奧運的亂摻和,奧運就是體育的事兒,就像要是在Yohji Yamamoto的秀場,你看到《21世紀做父母》雜志在揮汗如雨地采訪,你是何感想?所以,還是干好自己純粹的事兒吧。六月號最好看的專題是獻給父親節的專輯:六月,我們做一回時尚爸爸。好看在于它的選擇,一群好爸爸和壞爸爸,他們基本段位都很高,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起首的那個大款爸爸對兒子老師的一次"單練",事情的起因是老師罵他兒子傻瓜,爸爸對老師說:老師,您別對我兒子費心了,這么說吧,將來他最不濟也就是今天想賣樓就賣個樓,想賣車就賣個車……看到這里我會心一笑,請允許一個爸爸的蠻橫和無力,因為在我小時候,我爸爸也因為體育老師對調皮的我"動粗",而在校園的操場上追打丫的。
這本雜志令我最不滿意的是里面的女人依然不給勁兒,做的是個洋妞明星,說實話,外國明星再銷魂,也不如本土三流肉彈,這是我的觀點。我明白《時尚先生》的理念,就是希望自己高級一點,但有時你不妨低級一點。雖然你的讀者都有品有位,不至于混到在床頭拿著一本雜志做一些自我排解的運動。但你要允許他們心里偶爾自瀆一下,因為再高端的男人也是男人,是不?
再者,請少用一些完美的男模拍大片吧,穿衣服是他們的職業,除了穿衣服,他們會的不多,而你的讀者的職業都不在此,他們身材也不那么完美……
2、《Milk X》六月號
這一年來我一直在推介《Milk》雜志的高端版《Milk X》,這也是現在我可以閱讀時間最久的一本雜志,平均時間有40分鐘。《Milk X》的好在于它的專業和年輕,我判斷它的編輯團隊平均年齡也就在"三張兒"上下。
但是六月號的封面實在有點不堪入目了,雖然他們經常是雙封面,但這次有點過分了,直接用了CLUB MONACO的招貼作封面!我覺得雜志最好是能做到賣藝不賣身,香港的雜志商業化程度更高,市場卻更小,所以賣身的程度要比內地更甚。這樣下去,也離死路不遠了……
《Milk X》六月最好看的是時尚買手推薦自己心水的新一季購物清單。其中包括Chanel、Joyce、Lane Crawford等等的Buyer,里面有一些個人的Q&A,然后就是購物圖則。《Milk X》作的最好的部分就是"物質",相信這是內地雜志最欠缺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些年,時尚雜志的讀者都不僅限于看看雜志上的圖片解解渴這么么簡單,大家都有錢(或者都在攢錢)對上面的東西下手,所以購物圖則是最吸引人的一部分。
3、《CeCi姐妹》7月號
這兩個月有兩本新雜志創刊,一本是《In Style》,一本就是這個《CeCi姐妹》,《In Style》等著下個月再說吧,很多雜志的創刊號都代表不了雜志的真實境況。而這本《CeCi姐妹》已經是第二期。
《CeCi姐妹》的版權合作來自韓國,這幾年時尚雜志界眾人都依靠版權合作起家,從美法意開始,后來又有日本、港臺,但我認為最不聰明的就是跟韓國搞版權合作。因為韓流在時尚界的地位,不比中國強到哪里。而且有幸,我在韓國吃喝玩樂過一段日子,在首爾各個"洞"的是時裝店里,看到的大部分服飾都跟中國區別不大……
《CeCi姐妹》不好看地方就在于雜志的氣質"不好不壞",太溫了。封面用了韓星鄭麗媛,這兩年整個韓國文化輸出都瓶頸著,誰認識這樣一個明星呢?
這兩期雜志里最好看的一個專題是亞洲頂級設計師,創意有點誠意,可惜內容都是google出來的。我很想對這個專題的編輯說,你很侮辱讀者的智慧,沒有采訪只有拼湊和介紹,對于您本職工作的侮辱不過于此,還是稱早歇了吧。
另外,雜志太過于依賴于明星作用,除了封面,里面還有權相宇、金雅中等明星,甚至連內地二線的霍思燕都上了封面的導讀,題為《霍思燕,清涼一夏的美容心得》,非常復古與80年代……
我對《CeCi姐妹》主編說的幾句話是:您和這本雜志都看上去太不夠Sharp,看上去您和您的團隊生活都過于優裕(要不然一切商品目錄您們都不屑于標注價錢和購買地點),您都如此幸福,還何必來趟時尚傳媒業這淌渾水……
也就這些,這本雜志,下次我們不需再見!
4、《芭莎男士》七月號
2008是男刊爆發潮,也不知道大家都從哪里扎到的錢,我只知道至今高的都賣不過《時尚先生》、低的都賣不過《男人裝》。
如果沒記錯,《芭莎男士》我已經看過三期了。怎么說呢?我們實在不需要這么一本"不好不壞"的雜志,在我看來做雜志尤其是男性雜志,一定需要的都是壞孩子。因為,壞孩才能有更多新的idea,好孩子只能循規蹈矩走別人走過的路。
《芭莎男士》的封面是李寧,膽子也不小,我感覺這本雜志的封面一直想走些"權利人物"的路線,但是您們讓李寧先生在運動服外面套了件西裝,拿了個獎杯就上了封面,寒磣他還是寒磣雜志自己?我不相信沒有更有創意的拍攝方法了?財經人物做時尚雜志的封面是很危險的做法,你們的勇氣我很佩服,但腦子實在是有限。
本期雜志太好看的專題沒有,整本雜志都彌漫著一些"裝"的氛圍,從卷首語就開始了。"裝"是一種態度,也是一門科學,你們實在拿捏不好這個"裝"的度,而我實在不喜歡看一本由幾個漂漂亮亮的小男編輯搞出來的好孩子雜志,所以下次,我們也可以不需要再見了!
本月PK.COM 《時尚芭莎》VS《Vogue》
傳統意義上,《時尚芭莎》與《Vogue》一定被認為是最具競爭關系的女性雜志。事實上呢?最起碼在我這里認為不是,道理很簡單,在我眼里,《Vogue》更純粹,而《時尚芭莎》就像《時尚先生》一樣,也是一本有關生活方式的雜志,所以,可以說在"時尚集團"旗下,沒有一本真真正正的"時尚雜志"。
七月號的《時尚芭莎》選擇了鄧文迪作為封面人物,很有趣,時尚集團的這個月兩本雜志選擇了鄧文迪作為重磅人物推出,另一本是《Cosmo》,說實話整個對話看下來,無甚驚喜,因為我認為內地的雜志實在是鎮不住這樣一位權力女人。人物采訪一直是內地時尚雜志的短板,大多數采訪讓人覺得無趣,我倒覺得可以讓他們學學新聞類雜志,最起碼要學會"追問"。
而《Vogue》七月號則做了這個月里我認為最好的人物專題,叫做《精英女性的生活藝術》,選擇的人物包括了不少香港的富二代接班人女性,包括今天的Lane Crawford總裁吳宗恩。這個專題好看在于都做到了"第一新聞落點",也就是每個人都有面對面的采訪,面對面的拍照。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 《Vogue》的人力財力和影響力。在之前,他們也做過一個類似于豪門女性的專題,同樣的,揭秘式的采訪也很吸引人。
此外,在服飾搭配的介紹上, 《Vogue》的丹寧主題更吸引我,而《芭莎》的"職場時裝戰略",我還是認為做得不那么"洋氣",具體不"洋氣"在哪里?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我們以后慢慢說吧。
另外,so好玩的一件事兒,兩本雜志都選擇了李小璐做了大篇幅的人物,以我的經驗,要么是廣告商助力,要么是經紀人推手,不然不會這么故意撞題,看來大家還真都是凡人,沒什么可以仰視的……
PS:這期的《時尚芭莎》里面有我的一個特約撰稿,大體是關于精打細算買名牌的,我不適應《芭莎》的風格,她更不適應我,所以寫得好擰把,可以不看了……
雜說志話—時尚觀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