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外兩千平米的全新概念零售店“方所”11月25日在廣州太古匯開張,這是感恩節的第二天,黑色星期五在美國是全民血拼的日子。“方所”的收銀臺前也排起長隊,來賓不僅僅買例外的女裝和新推出的男裝,還有店里引進的60多個環保生活品牌產品和書店里的9萬多冊藏書。
“方所”取自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定是常住,便成方所”,由例外與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合作籌備規劃時間超過兩年。去年此時聽毛繼鴻談及“方所”,概念很新,亦表示領軍品牌要對行業有所幫助,不但是時尚,還有文化和藝術。正如他所說,在一個城市中,必須要有一個實體的平臺,讓更多創作者在這里發聲。因此方所邀請駱以軍、許知遠、廖一梅、歐陽應霽、周云蓬等作家在書店演講、簽書。
例外創立十五年,是中國現存時間最長的設計師品牌,其實我感覺例外確實是很“例外”,因為與其說是時裝品牌,更應該是文化品牌。例證就是參加活動的嘉賓還是媒體,文化圈是主流,時裝圈卻好像是非主流。
記得數年前一次電視節目里,毛繼鴻說例外的創作人員到各地拍攝天空,制成畫冊送給自己的顧客,預示在同一片天空下有不同的世界。現場一位國外大牌高管就質疑這么做有何意義?毛繼鴻的回答我記不清了,應該是有些尷尬的。其實事實就是同一個市場下有不同的消費者,例外的消費者不能以簡單的市場劃分方式定義,只有例外人能與她們心有靈犀,別人卻以為不存在。
理解自己的消費者,想她們所想,例外的消費者愛讀書,所以方所的一半面積是書店。ZUCZUG素然的消費者愛舒適,這不素然推出了戶外系列。DECOSTER追求低調精致,上海時裝周期間推出DECOSTER Concept探索傳統與現代的新式表達。JNBY要Just Naturally Be Yourself,未參與多少行業活動扯大旗卻墻外開花,早早把店鋪開到國外,紐約soho專賣店就是一面大旗。JNBY的官網有好多語言版本,唯獨中文沒幾個字,走向世界昭然若揭。
只是這些設計師品牌都已逐漸成熟,而更多新興設計師品牌則還在探索道路。洪晃的BNC里賣的好的,老外和國內消費者都愛,賣的不好的,誰都看不上。正如她所說中國的手工藝有斷層,文化也有斷層,因此在這歷史以及產業和市場環境下,如何建立一個可以發展的設計師品牌?
前些日子意大利VOGUE主編Franca Sozzani在中國之旅后撰文說中國有太多WANG,是否可以考慮設計師在創立個人品牌時不要以自己名字命名品牌,而取一個更容易為世界記住的品牌名?
其實,Franca可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目前新創立的設計師品牌還很難依靠這極小眾的市場存活,連上海外灘18號的Younik都暫停出售本土設計師品牌,轉向玉器珠寶。所以設計師只有自己先成名后才能依靠與大品牌合作來進一步發展自己,施華洛世奇元素、ECCO、美棉、澳洲羊毛局等都邀請本土設計師合作。然而,只依靠這些項目要何時才能掘到第一桶金,走高級定制工作室路線則更會限制自己的發展空間。
我突然想起前些天的Elle Style Award上一件似乎沒引起太大關注的事,就是在Alex Wang和Judy Hua獲得年度設計師稱號后,Elle還宣布將創立20億人民幣規模的基金支持中國本土時裝業,這無疑比政府四萬億還給力,要知道美國CFDA/Vogue給設計師的大獎也才30萬美元。有了資金支持和國外主編的教導,設計師品牌們就不必再“例外”成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