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偷閑寫點關于時尚的心得,不過只敢給非時尚行業的朋友分享——尤其"伐木長工"(FMCGer)苦孩子們。時尚是個廣泛而多元化的領域,我并非行業從業人,所以只能算閑扯。不過動筆時,讀到李欣頻的《十四堂人生創意課》(這位被稱為臺灣第一文案的知性美女,想來其作品早已被各大廣告公司copywriter和文藝青年們追捧,在此也向諸位推薦下),她寫道:"少看時尚雜志,那只會讓你覺得自己更丑",我深以為然。
中國時尚雜志,最老牌和最賺錢的當屬北京時尚媒體集團了,旗下有《先生》、《伊人》、《旅游》和《男人裝》等十多本雜志,年銷售額過幾億,廣告從不打折,版面永遠緊張(那些自認為是高端和奢侈品,賺錢不多花錢不少的朋友們,你們好嗎?)。我在去年底曾在它們公司參觀,位于北京世貿天階的樓上(底樓有lily wang的著名"雪茄客"店鋪),占據了6-7層樓,辦公區設計也極具時尚和現代感,時髦男女目不斜視晃來晃去,不過總覺得有些浮華和空泛——這正如它旗下雜志的風格,看著眼花繚亂,小鹿撞胸,但讀完只覺得更空虛和錢少。
但毫無疑問,象我這個年齡的大多數中國人是從90年代看著《時尚》雜志長大的,它當初可教會了我們不少時尚和潮流的觀念,但如今風頭更勁的還是廣州媒體圈,如現代傳媒旗下的《周末畫報》,《新視線》,還有曾以為會衰落但實際上仍牢牢占據"觀念制造者"位置無人匹敵的《新周刊》,當然還有稱為最"小資"的《城市畫報》(我曾在寫MUJI無印良品時表達過對它的贊揚)等,這些是我自己會掏錢購買和訂購的雜志——《城市畫報》從2001年到如今大多數刊物我仍然還保留。
而《時尚》系列,除非別人送給我看,一般不掏錢買,通常翻完就扔,沒有太多保留價值——即使是曾經我喜歡的充滿男人情趣和幽默感的《男人裝》,現在也走下坡路了,真是遺憾……上海的時尚雜志也有風格,如《外灘畫報》,不過好像少有走出上海,不了解不發言。現在出一個考題:請marketer們,描述一下閱讀《時尚》,《城市畫報》,《新視線》和《讀者》的4類讀者,她們的典型形象,心理及消費行為可能是什么?(參考:"閱讀的品味")
不過再次提到《時尚》雜志,因為我們首先分享它在2006年做的研究報告《中國時尚指數白皮書》(感謝時尚媒體集團市場研究部經理吳云鳳女士的分享,文件附后下載),它把"時尚指數"細分為"時尚意愿"(追求個性和認同)、"時尚素養"(認知和水平)及"時尚行為"(獲取信息和產生消費)三個維度,從而得出綜合的"時尚指數",這個模型還有參考意義;雖然調研和分析方法略微粗糙,很有有用的信息未被發掘(更深層次的研究需要定性的心理和行為分析,才能發掘有價值的洞察),這畢竟和《時尚》只是一個傳媒公司有關。
時尚這個詞,出現頻率非常高,但也最模糊,因為每個人眼中和實際發生的"時尚"都不一樣。有趣的是,marketer一般是時尚追逐者(雖然追逐的方法和目標不同),大多數公司的marketer,通常也是該公司最時尚最新潮的員工,即使是在產品和設計導向的行業(如時裝公司),大抵也如此。
某個公司老總說:"我不相信,那些不噴香水,襯衣皺巴巴,從來不去泡吧的人能搞好品牌",他言語雖然粗糙但有一定道理, 因為品牌就是體驗,強大的品牌永遠通過它的產品或服務來傳遞一種新的理念,或生活方式,偉大的品牌更代表了一個未來的趨勢。
時尚代表了人對未來,對獨立個性,對群體認同的渴望,marketer如果缺乏這些敏感和細膩,行為粗鄙,言語粗糙,很難相信他/她能發掘并把這種brand sense傳遞給消費者——實際上大多數中國本土品牌的缺陷也在此,總缺根弦,無法打動消費者。(參考:"游走在BT邊緣的品牌經理"、 "一些職業禮儀"、"做一個講究的中國紳士")
傳統意義上的fahion,指時裝行業,但現在越來越多行業可以劃為fashion business,甚至變成show business(比如那些習慣做SHOW的奢侈品和時尚產品)。某些大型消費品公司,如COKE,PEPSI,LO'real,尤其是CHIVAS等洋酒公司的市場部,某種程度上也算從事SHOW BUSINESS——我懷疑把他們和MTV、CHANNEL-V的員工換個崗位,工作性質本質上沒有區別,雖然"伐木長工"們(包括我)的弱點,仍然在于缺乏對產品和趨勢的深入研究,和場景及服務細節的關注與把握。(參考:"浮華的CHIVAS派對和苦力的PR精英")
有一些marketer的誤解,如:"我服務的品牌大眾化、廉價,或純粹功能化,我沒有辦法體現時尚!",或:"我收入不高,生活在小城市,公司對于品位也沒有要求,我干嘛要時尚呢?"。不對,你可以低價,但不能廉價化,低價品牌仍然可以傳遞良好的時尚品牌感——當然這需要產品及傳播等多方面的支持(參考:"亞洲航空:低價非低檔");至于marketer本人,只能用老話來答復: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如果他沒有發自內心對品牌和營銷的激情,總會有很多自甘墮落的理由,好比畫家埋怨油彩太貴,永遠只用黑白墨水作畫一樣。
時尚某種程度上與收入無關——但假設你還在為下一頓飯奔波時,的確太苦,可以暫時忘掉這個名詞。又套用羅曼羅蘭的老話: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有時尚,缺少的是對時尚的敏感。但多年以來,我們由于饑餓、物資匱乏、漠視個體的教育體系,心靈已經被磨煉得緊張、粗糙,缺少對細節的關注,對美、時尚和優雅的敏感及欣賞之心,這才是悲劇所在。
反過來,有獨立見解的marketer,又應批判"時尚"這個詞——它被引用太多,意義太含糊甚至轉變為對潮流、物質、虛榮、浮華的追逐,變成"惡俗"的代名詞。某種程度上,我更喜歡"品味"這個詞(無關"品位",后者更勢利),用陳春花教授的話來說:什么是品味?有品質的東西才有味道。"品味"本質上,是希望我們多發掘和選擇有品質的東西——無關價格。所以,可以這樣問:你的品牌不時尚,但它有品味嗎?你不時尚,但你有品味嗎?
時尚,好比歡場的交際花,每個人都渴望和她有一腿,但每個人又缺乏對她深入了解的興趣。你看看今天的品牌報告,有那一個品牌不把自己稱為"時尚的品牌"?(參考:"當低收入成為恥辱,時尚成為時髦")當然這些描述,大多出自膚淺的marketer或廣告公司手筆,儼然掛上"時尚"的標簽,自己就不落伍。我腦海中最有名的故事,莫過于當年健力寶那個"爆果汽"產品,它的廣告非常直白的寫道:"我酷,我喝爆果汽!",畫面配上彈吉他在街頭狂吼的男孩(多么符號化!),假設它進入服裝業,可能也會在前胸用大號的字體寫道:"我時尚!"。
下次,某位品牌經理或廣告人,在你的品牌策劃報告上開篇寫道:"某某品牌是一個時尚的品牌",你應該做的,是有禮貌的拉開會議室大門,請他/她出門向左轉,恕不遠送。
查看原文點擊
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