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我去過兩次。前一次去是去看Louis Vuitton的時空展,順便看了“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兩個主題展,對中國上下五千年和近代的崛起進行了學習。最近則是去看寶格麗,順便看了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看到許多革命時期的繪畫作品。
國家博物館是可以免費參觀的。前一次我在烈日下排了1個小時對隊,后一次由于下大雨、且去得早,等待了大概15分鐘就進場了。
Louis Vuitton和寶格麗的展覽都要10元門票錢,掏錢買票的人不少,應該都是專門為此而來的。看寶格麗時本想借個講解機,結果竟然被告知借光了,于是只好直接進去參觀。展覽很大也很精致,觀眾也都很認真地排著隊看展品。說實話,寶格麗將珠寶演繹到如此程度確實令人嘆為觀止。等我大概用一小時看完展覽到出口處的時候,還有許多人坐在長凳上,等待講解機——顯然大家都還比驕重視這展覽,也想認真看。
從Louis Vuitton和寶格麗展覽的現場效果看,觀眾都是很歡迎的。不過作為一個國家級博物館是否能引入商業品牌的展覽——盡管展覽的質量很高——這個話題在Louis Vuitton展覽時就已經引起過廣泛的討論了,也頗多爭議。這次寶格麗展覽時則又被拿來討論一遍。
對此我的看法是展就展吧,沒必要提升到太高的高度。國博體量很大,目前空置的場館還很多,閑著還不如做一些大眾都喜歡的展覽,否則一輩子大概也就去一次。好像上海博物館,我已經大約十年沒去過了,因為沒有什么感興趣的新展覽。
另外,對于排了長時間隊進場看寶格麗展的觀眾,只要時間允許肯定會再去看看“復興之路”,這不就變成自發的愛國主義教育了。說實話我還真挺喜歡看咱們革命年代的那些文物的,但是叫咱們專門去看,那肯定要有關部門出面組織了。
展覽除了內容外,在哪里展真的非常講究。特別是品牌回顧展,在一個沒有足夠歷史積淀或等級的地方展出實在無法體現出品牌的不同來。比如同樣在人民廣場南京西路段,上海美術館的展覽總是很吸引人,而人民公園里的MOCA就很一般,或許是因為每次去MOCA都要穿過那滿是為下一代找對象的父輩母輩們的相親人群讓人感覺很奇怪。
前幾天,貝納通集團的COLORS雜志在上海也辦了個展覽,地方就選在緊貼南京東路的上海虹廟藝術空間。這個由道觀改造的場所很特別,與這次展覽的主題——“來自民間的交通工具”——非常契合。不過這個場地我此前從沒去過,找就找了半天,因為無法想象它與中華商業第一街竟然挨得如此之近,最后我是從另一個方向摸索過去的。
所以,在哪里搞展覽是個大問題。在咱們這個藝術和文化還原未普及的國家,至少要允許展覽在一個大家都方便的地方吧。至于好還是不好,合適還是不合適,就讓觀眾來評判吧。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