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環境保護記者Lucy Siegle的調查表明,大多數女性每年購買的衣服總重量達自身體重的一半。她的新書“To Die For: Is Fashion Wearing Out the World”中記錄平均每個女性每年購買達62磅重的服裝,衣柜里有20件從未穿過的衣服,相比1980年,每個女性擁有的服裝量增加了3倍。
上個月,Daily Mail上登了Lucy Siegle為這本即將出版的書所寫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她書中出現的數據都是基于牛津大學在服裝出口和銷售等方面所做的調查研究。據Lucy Siegle的記載,女性平均的體重為124磅,這比起我們普遍認為的體重似乎有些偏輕,因而這個事實更是證明能夠了女性購買的服裝量不容小覷。
我們再來看看其它的數據:平均每個女性一生在時尚方面的花銷為133,640英鎊;2007年的調查表明,每秒鐘有三條牛仔褲被賣出;2001-2005年間,女裝的銷售增長21%,每件服裝的價格下降14%。
仔細一想,我們都可以發現現在的服裝價格的確有明顯的下降,高街品牌和某些高檔商店都擺出越來越多的服裝和配飾,再看看我們身邊的同事,朋友和家人在購買服裝上的習慣改變,我們確實可以承認Lucy Siegle的數據很有說服力。
然而引起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Lucy Siegle認為第一個原因是明星對我們的消費習慣造成的影響。還在不久前,我們只是對明星在紅毯上或是電影首映禮上的穿著感興趣,然而現在我們開始越來越關注他們的日常穿著。現今越來越多的人完全有能力購買明星們所穿的服裝,高街品牌等也在不斷地推出相對廉價的復制品,再加上網站,報紙,雜志上鋪天蓋地的對比照片,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覺得明星的穿著是完全可以輕松模仿的。
像Asos.com這樣的服裝網站盛行也是一個因素,只需點一下鼠標,我們就可輕松地在網站上購買到自己心儀的服裝,這和以往的幾次進出服裝店考慮是否應該買下某件衣服的購物行為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我們的購物習慣也和上一代有著完全的不同,對我們來說,買衣服就跟買其它商品一樣,沒有什么特別。
或者我們應該責怪時尚的越來越民主化走勢。想想看現在我們從看到時裝秀上的照片到在高街品牌店里找到那件服裝的復制品完全花不了多久的時間。而在90年代中期以前,所有參加時裝秀拍攝的攝影記者都必須簽訂特定的保密協議,防止這些照片流出造成設計被剽竊。我們還記得曾幾何時,諸如christian Dior和Coco Chanel等品牌都需要買手們付高價和再三的說服才肯進入美國的百貨商場,而現在每場高級品牌的時裝秀都在強烈鼓勵看秀者們發博客,微博等為它們進行宣傳。
也許我們很多人買不起時裝秀上的標志性服裝,但設計師包包,眼鏡,鞋子等配飾等都是很多人能支付的。而高街品牌的盛行也使高端品牌們開始把重心轉移到這些配飾的設計上,很多高端品牌開始推出旅行系列,經典系列等搶占市場份額。與此同時,這些大品牌開始采用越來越復雜的設計以防止高街品牌的抄襲,沒有一個花高價購買這些服裝的顧客愿意看到每個人都穿著這件衣服的廉價復制品。
我們還記得不久之前雜志的時尚版塊上出現的都是那些貴得嚇人的設計師品牌,然而現在無論多高端的時尚雜志都推出諸如“Cheap and Chic”這樣的版塊,向讀者展示如何把高街品牌穿得時尚,如何花小錢學到設計師品牌的搭配等。
服裝的價格比起以前的確有了很大的下降,而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會問:“這些衣服怎么會這么便宜?”而事實是無論多低的價格,總是有人愿意去生產和制作。我們不能保證奢侈品牌就不會剝削廉價的勞動力,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們比起高街品牌的確擁有相對較好的資源,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稍高的質量。
我們該如何解決這種現狀呢?
Lucy Siegle給我們的建議是少買,小心買。或者我們在購買任何一件服裝前都應該想想這件衣服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它能給我們的生活質量帶來什么價值?或者選擇欣賞吧!那些美妙的設計師服裝能給我們帶來的視覺享受也是不容忽視的,欣賞的同時我們又沒有給地球造成任何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