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內瓦——鐘表行業為去年市場復蘇舉辦了慶祝會,但幾張熟悉的老面孔卻缺席了。
2007年卷入法律爭議以來,專業手表拍賣行Antiquorum(安帝古其)創始人兼前任主席Osvaldo Patrizzi,度過了艱難的一年。
據報道去年Antiquorum在全球手表銷售額為4580萬美元,低于2009年的6520萬美元,排在christie拍賣行之后居第二位,后者在2010年全球手表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9100萬美元,成為世界上鐘表拍賣類企業中的老大。
Antiquorum僅擊敗了Sotheby —— 另一家拍賣行在去年達到4000萬美元的營銷額,且比2009年業績翻番。而Antiquorum在拍賣宗數大致相同的前提下,銷售額比2009年下降了近30%。
由于Patrizzi先生遭到當時的合作伙伴——日本集團Artist House Holdings (現已解散)罷黜 ,Antiquorum的銷售額已經從2007年的9000萬美元逐年下滑。
“你能以兩種方式看待這種下滑,” Antiquorum歐洲區總經理Julien Schaerer在接受采訪時說。 “這可以是一個銷售下降的趨勢,也能看出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
他補充說:“能讓人略感欣慰的是,我們的銷售額還排在全球第二的位置。”。
根據Antiquorum 2010年底任職的業務主管William Rohr所述,公司不得不削減其歐洲基地——瑞士日內瓦的開支,并把重點投放在香港和紐約等市場,因為后者漸漸成為全球拍賣市場的主要動力來源。
直到最近Antiquorum在聘人員僅26人,其中包括4名制表匠和4位信息技術專業人員。“我們必須把日內瓦總部重組為一個更精簡,更具競爭力的機構,”Rohr先生坦言,他于2008年開始任職于Antiquorum直到去年年底離職,現在他在一個叫Timezone —— Antiquorum旗下的手表論壇,擔任論壇的手表顧問和兼職主管的職務。
今天,Antiquorum有三個拍賣中心“擁有10名工作人員的紐約團隊,4人的香港分部和10人的日內瓦總部 —— ,據Rohr先生所言,公司已在風雨飄搖后“擺脫困境”。
與此同時,Patrizzi先生的日子卻并不好過。他與Antiquorum分道揚鑣后創建的拍賣行Patrizzi & Co. Auctioneers風險投資機構,也于2010年底停業,原因在于無法有效的實施其商業模式的核心——網上競標系統。
禍不單行的是,Patrizzi先生在去年秋天患上了中風,雖然恢復了過來,但也為此花費了不少錢。
“我是失去了一些現金,但我至少能重拾舊的記憶了,”Patrizzi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有不久,當與一位客戶交談時,我竟然記得他曾經在1974年拍下一塊Vacheron Constantin(江詩丹頓)時的出價。對此我們倆都很吃驚。”
在這背景下,Patrizzi & Co.風投公司的歇業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解脫。“我沒必要太擔心財務問題,目前每年還能有3000塊手表的交易量,跟進那些無需預付的買主,或是不愿聲張的賣家,我就這些工作量”帕特里奇先生說。 “我感覺還相當不錯呢。”
但是憑借幾十年豐富的經驗,Patrizzi先生覺得,他還能做點兒什么。“我會問自己,怎么才能完善自己40年的職業生涯呢,找時間花在我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上,或在業內用我的知識干點兒別的什么——我喜歡的事情。”
今年他計劃啟動一項新的咨詢業務,為手表收藏家提供專業的咨詢服務,并著眼于中國市場為主。他打算仍然保留在日內瓦和香港的辦事處,以便于跟歐洲和中國大陸的拍賣行合作——委托寄售鐘表。
“起初我擔心完全脫離拍賣行業會引起麻煩,”他說。“但現在看起來,這開啟了新的希望,給了我充分的獨立性,去敲開那些手表收藏家的門,而這些人以前曾經是我的客戶。”
無論Antiquorum和Patrizzi先生,在業務上開啟了新的一頁,他們跟業內許多其他人一樣,覺得未來屬于中國市場。
“美國市場是不那么景氣,歐洲也是發展緩慢,” Schaerer先生說。 “而中國市場卻顯現出巨大的發展潛質。”
“讓所有人都感到高興的是中國的存在,”他補充道
Patrizzi先生說:“去年12月在中國北京,一場為期五天的拍賣所得高達7.2億美元。相比較于西方的拍賣,這簡直是另一個世界。”
在某種程度上Patrizzi先生的目的是專注于用古董懷表打開中國市場,這類表的銷售在過去一年內增長迅猛。
“中國收藏家愿意在本國的古玩上做投資,”他說。 “在那兒確實存在這種財富,但更主流的想法是:能收集到來自其他大陸的年代相當的藏品,以彰顯自己與一般收藏愛好者不同。這與生產資料公有制完全相反。”
與此同時,Antiquorum和Patrizzi先生也都不約而同的卷入法律糾紛,銷售古董讓他們官司纏身,成了瑞士法庭的常客。
“很多人覺得我會回到Antiquorum,”Patrizzi先生說。 “我曾經的人生目標就是創立一個品牌,使品牌的名聲超過我個人。我做到了,但從某種程度上,這挺可悲的。”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