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先去了瑞士巴塞爾的表展,然后去了北京的CHIC服博會。兩個展會一個是世界最重要的手表和珠寶展會,一個是中國最重要的服裝展會。前者是奢侈品領域,后者是針對國內服裝代理商的。理論上兩者并無多少可比性,不過既然一方面越來越多國內媒體去巴塞爾報道表展,另一方面越來越多國外品牌希望進入中國。無論是老外還是國人都很可能如我一樣穿越其間,自然會比較一番。

先說說BASELWORLD表展吧,它可以追溯到1917年舉辦的“Schweizer Mustermesse Basel (MUBA)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1986年,BASEL出現了歐洲以外的參展商。2003年, BASELWORLD, The Watch and Jewellery Show(巴塞爾世界,鐘表珠寶展)正式確定,奠定它作為世界奢侈品產業頂級盛會的領導地位。

現在,BASELWORLD的展覽面積超過16萬平米,每年有45個國家近2000參展公司,100個國家超過10萬參觀者,以及70個國家的3000名記者前來報道。

BASELWORLD的參展品牌比較固定,從頂級品牌如百達翡麗、Blancpain、寶格麗,到時裝表Juicy Couture、Puma等都會參加。

基本上除了Richemont歷峰集團以外的手表與珠寶品牌都會參加這一展會,比如Swatch Group斯沃琪集團的所有腕表品牌和部分機芯企業,LVMH集團下的品牌Louis Vuitton、Fendi、Zenith、Hulbot等,以及Hermes、Chanel、Gucci等。







因此,雖然BASELWORLD也有國外展商,基本都只能安排在不是最佳位置的展館和展位。比如專門的國家館里有香港貿發局組織的大量展商,他們以生產加工為主。我國深圳的展商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此外還有泰國、印度等地的生產商。國家館與其它展館集中區隔開,差不多需要步行五分鐘,所以人流自然差一些。天津的Seagull海鷗表的展位就在國家館里,確實容易錯過。


相比較,男裝品牌VASTO的展位設在二號館的一樓,而更值得一說的是FIYTA飛亞達,它的展位在大牌云集的一號館二樓,與Harry Winston、Dior、Hermes等在一個樓層。希望FIYTA飛亞達以后有機會在一號館一樓出現,目前只有日本品牌Seiko和Citizen以及施華洛世奇等少數非瑞士手表品牌可以在那里展示。

BASELWORLD也包括珠寶品牌,比較有趣的是奢華手機品牌VERTU也參展了,新推出的手機外形上與諾基亞的E71很像,當然VERTU不是在賣手機,而是在賣有手機功能的珠寶。當然,在智能手機時代,我比較想知道VERTU未來是否會應用安卓或Win7系統,畢竟就算不用商務功能,娛樂也是需要的。
手表業是瑞士的支柱產業,在巴塞爾的表展上,你會看到這參展的466家瑞士表商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精耕細作將手表變成了奢侈品業里的必備單品。在經過2009年金融危機后銷售的大幅下降后,去年的反彈非常迅猛,瑞士手表出口從09年的132億瑞士法郎上漲到2010年的162億瑞士法郎,增長了30億瑞士法郎,增幅達到22%,甚至超過了2007年的增幅。2011年的銷售表現肯定還將大幅增長,這一點結論可以從我春節去瑞士旅游的親友買回來十幾萬一只的腕表就可以得出。

重回CHIC
今年又去參加了CHIC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次參加是2008年,當時是觀展,這次是參展。或許是多年不去的緣故,直到去了展館才知道展位在獨立于主要展館外的E5館,那里只舉辦展覽期間的時裝秀,觀眾需要出館后過一條馬路才能來到E5,所以人流幾乎不能引到E5來,十萬的觀眾我猜進E5的不超過五千。
其實,咱們參展并不重要,我還是趕興趣CHIC今年的變化。我的直觀感受是國內品牌參展的門檻越來越高,未來國外參展商可能會唱主角。此話怎講?
我因為國內參展品牌的展位越來越大,甚至大到了我認為沒有必要的程度,男裝館參展品牌31個,休閑裝館參展品牌36個,兩個女裝館的參展品牌都是50多個,羽絨和皮革館60個,童裝館70個(其中博士娃的面積感覺有三分之一),而E1和E2兩個展館有一個半由海外展團組成,展商超過350個。要知道八個主展館是一樣大的,可以想見30個展商與200個展商用一樣的面積,品牌的展位之大可以媲美車展了。

這個品牌是CHIC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
如此這般參加CHIC,小企業要承受得起會越來越難,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如果品牌大到全國皆知,參展還有什么必要呢?在我看來國內展會更像新聞發布會而不是貿易展會,因此如果是一個新創品牌,如果不能拿到大展位,又怎么能脫穎而出呢?所以我猜許多品牌因此選擇不來參加CHIC,于是來參加CHIC的則需要買更大的展位面積,結果是展商數量的下降。這一點在翻閱了歷年資料后得到印證,此外也看到了中國服裝產業的變化。
1993年CHIC創辦,瓦倫蒂諾、費蕾、皮爾.卡丹前來參加,并受到江澤民接見。當年參展商近400家,其中過內近300家,海外有100家。
1994-1999年間的CHIC展商基本在400-500家左右。
2000-2003年CHIC基本集中在3月28日左右開始,328這一說法也成為服裝行業的術語。展商也從500家增長到850家。
2004年CHIC開始分兩期舉行,三天男裝展三天女裝展,展覽面積達到10萬平米,展商961家。
2005年CHIC展商達到1002家,展覽面積12萬平米,這也是我首次去CHIC。
2006年和2007年CHIC展商都是1000余家,專業觀眾超過12.5萬人。
2008年CHIC轉戰新國展,由于場地足夠大,重新回歸3月28日到31日單期舉辦,當年參展品牌1008家。當年給我的最大印象是差點沒能趕回市區,直至今日順義的新國展仍然給人感覺很突兀,周邊的配套仍然欠缺,除了通車的地鐵15號線。此外還有已經逝去的ITAT,這家被我形容為“在沒人的地方賣沒人要的衣服”的企業當時是何等烽火,將紅旗插的無處不在,我還真以為服裝行業和商業地產行業都要被ITAT給革命了。
2009年開始CHIC參展商數量開始下降,當年參展品牌800多個,太平鳥的展位有900平米。
2010年參展品牌到900個,這應該得益于海外展館的增加,海外館面積達2萬多平米。“香港時尚館”5600平米,60家香港品牌參加;韓國館面積4000平米,100多家韓國企業參展。
2011年參展品牌不到700個。
明年CHIC將迎來第二十屆,“十萬平米、千余品牌”這一招牌可能會出現參展品牌進一步下降的可能。當然由于展覽面積并未減少,所以展會收入應該不會下降,這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