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ne Crawford 160周年慶典后,又輪到Joyce Boutique 40周年紀念,在香港醫學博物館舉行慶祝派對暨<< A Journey In Fashion >> 時裝回顧展。
對于香港的中產及以上階層來說,Joyce Boutique 是一個集體回憶,特別對于我,更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任誰也知道Joyce 的創辦人是馬郭志清女士( Joyce Ma ),我總習慣稱呼她為馬太,在香港經濟開始起飛的年代流行外國高級時裝的當兒,她最初于1968年為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貨開設了一間小小的服飾精品店,名為Joyce Boutique,銷售外國名牌時裝,投資及股權人是永安百貨。后來永安決定不再辦這間Joyce Boutique,馬太在身為先施百貨主席的丈夫馬景華的支持下,加上銀行的貸款,籌措了10萬元,在1970年中環文華酒店的商場內開設了真正屬于她的Joyce Boutique。這一點資金,馬太曾經說過因為丈夫其實不大贊成她開店,只是她執意堅持下,還租用了好的鋪址,才勉強讓她開的,所以她還須向銀行貸款才成事。

回顧展內亦陳列了Joyce Boutique 由昔日至今所代理品牌的經典時裝廣告

Joyce Boutique 40周年慶典舉辦時裝回顧展。由右至左: Alexander McQueen ( 2002 S/S)、Thierry Mugler (1986 A/W)、Givenchy ( 2008 A/W)、Dolce & Gabbana ( 2010)。
我初次踏足馬太的時裝精品店Joyce Boutique是在80年后期自大學畢業后,那時候它已遷離文華酒店,在罝地、新世界中心的地庫和半島酒店各自開設了三間Joyce Boutique,旗下也有Giorgio Armani、Emporio Armani、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等專賣店,無論去Joyce Boutique還是它旗下的品牌專賣店購物是時尚,也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因為80年代香港是一個強調高端精品的年代,初出矛廬的大學生會為Joyce Boutique 銷售自己心儀的一件設計師品牌衣服而省吃儉用,以擁有它為榮,不像今天名牌趨向大眾化,推出許多入門貨品,千多二千元已有交易;大學生一畢業便想到買房子,我們當年只想去Joyce Boutique 買衣服。就算是陌生的品牌,只要在Joyce Boutique 銷售也代表了是好東西,令人趨之若鶩。Joyce Boutique便是高品味的符碼,也是馬太的象征,不可分割。

我后來認識馬太也是90年代中期后的事,最初彼此只是在巴黎和米蘭時裝周碰到,屬于點頭之交。那時候Joyce Boutique 已是上市公司,儼如時裝王國,中環Joyce Galleria的旗艦店,占地數萬平方呎,集合服飾、美容品、家居生活用品、花店和餐廳于一身,打著 “ Fashion Is The Art of Living”的宣傳標語,點亮了中環購物圈,至今依然是香港人不可磨滅的集體回憶。當時Joyce王國的版圖亦已擴展至臺灣、泰國、韓國和菲律賓。每次我在時裝周碰到馬太,總是有一大羣Joyce Boutique買手十多二十人前呼后擁地簇擁著她。她是香港的時裝女王,也是美國Harper's Bazaar 雜志所稱譽的“ The First Lady of Hong Kong”, Joyce Ma!
不過,時裝女王對香港的中文媒體一向是頗不以為然,特別是大眾化的周刊或稱為八卦雜志。傳統上香港重英輕中,中文媒體總不及洋文般吃香,直至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一切都改寫了!Joyce王國陷入嚴重財務危機,97/ 98年度中期業績登時初次見紅,虧損3千萬,接著98年度更錄得高達2億7百萬元的嚴重虧損,當中包括從泰國、韓國和菲律賓市場撤退的8千萬撇賬,就算Joyce Boutique怎樣開源節流也無補于事。而「Joyce王國面臨崩潰」最先便是由八卦周刊爆出來,也是在這期間我代表當時自己任職的另一本周刊先后數次獨家專訪了Joyce Ma,由看著Joyce Boutique 在亞洲金融風暴下兵敗如山倒,然后是將Prada于香港的合股經營權回售Prada,套現3千8百萬,并配股20%予意大利HdP集團;又其后以吳光正為首的會德豐成為了大股東 … 每次訪問,Joyce Ma都與我促膝詳談,彼此熟諳起來。此刻她才發現原來"成也周刊,敗也周刊 ",它才是影響香港人最重要的主流媒體,開始對周刊的態度改變了 ...。

Joyce Ma & I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