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在source參加了星當家的Tee計劃活動。本來對source的活動已經開始有些膩了,但是星當家Tee計劃的發起人卻是個故友,很久不見正好借機碰一下。先友情解釋一下星當家Tee計劃的故事概況,星當家不是說明星自己設計服裝,而是針對每期不同明星都會有原創設計師度身進行設計文化Tee投稿,因為只要做平面設計專業起點要求不高,而且網絡傳輸便捷又沒有費用,這個活動一直還能保持設計師高漲的情緒投入。接下來由明星選擇一件自己最喜歡的Tee并由設計者在星當家的電視節目中對明星進行贈送活動
有明星就有關注,設計師中的金子也許借機可以閃耀出智慧的光芒!這么好的營銷點子當時聽到的時候是很有沖動向朋友致敬一下的。但是現場的狀況稍稍出乎想象,星當家這次雖然不惜余力請來了上屆《我型我秀》的型男秀女來助陣。俞思遠、薛之謙、羅開元、丁爽、劉維和一些著名非著名電臺電視臺主持人以及擅長搞怪的朱禎把現場襯托得相當熱鬧,但感覺卻仍是老套的歌迷會場面。也許正因如此,source少了慣常出沒的媒體圈及潮人,取而代之的是狂熱青少年粉絲團。現場不僅source場地沒有被發掘現場營銷,連朋友以
THE THING為品牌的設計團隊也沒有集體亮相及宣傳。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國內的時尚創意營銷還真是欠缺些專業的策劃。
一直很想幫助那些原創設計師,曾經問過Bedi覺得幫助這些設計師最好的方法是什么,Bedi說最好的方法當然是買他們的產品。問題就是在這里,本土設計師的群體與時尚消費市場始終脫節的原因之一,設計師往往獨立創作出來的只是作品成不了產品。包括星當家中為明星設計的作品只有五件左右,除了贈送明星的除外一般都在淘寶等網站上進行拍賣,消費者當然只是明星的擁躉,Tee也由消費品成了收藏品,雖然單件收益被非理性消費盲目拔高很多但設計師的市場作用至此被斬斷。
原因之二是設計師本身缺少營銷概念不愿爭取既得利益。放眼現場,整個是星當家節目的錄制現場,活動發起品牌the thing成了請柬上不起眼的全程贊助伙伴。我們的設計師都是藝術家,不是不知道爭取回報可以更有條件保持原創設計的自由心態,但是他們清高的個性很難讓他們自己提條件。不愿意拋頭露面交際應酬、不懂得迎合媒體、炒作自己。這種設計師在國外也許憑才氣還能博得強勢媒體、時尚星探的特殊青睞,但是國內設計師必須靠自己。
原因三設計師自己做不來營銷也沒有找專業營銷人員打理。上the thing 的網站沒有關于星當家tee計劃的來龍去脈,具體介紹。還有個朋友辦的資助鄉村孩童與城里孩子一起品茗好書的twin books慈善活動也是上站以后就不知所云,沒有人解釋根本無法清晰狀況!即使有心幫忙也就好像狐貍請仙鶴吃飯用盤子盛,沒有下嘴的地方!有時候很想義務擔當起這些內秀朋友們的經紀人,但理智提醒自己這樣的行為仍然是非市場化,而且需要的力量與自己還是差距巨大,便只能悻悻然作罷。
德國有個設計泰斗說過:作為公共服務的設計師,在進行任何一項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作品中體現出人文的關懷,進而讓在公共場合的所有公民都可以看得到。只有在公眾接受了你的創意理念后,社會文化才可以轉變成經濟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