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裝周落下帷幕,上海時裝周主辦方的同仁們在朋友圈喊著“要歇一歇了”,而各地的時裝周則紛至沓來。在北方,有2019大連春季時裝周,大連辦服裝節的年頭應該超過上海;在西部,13朝古都西安今年也要舉辦中國西安國際時尚周,大雁塔將作為主會場,讓我想起去年Altaroma在羅馬的宏偉秀場。
據說全國各地的時裝周大概有幾十個,最北方的哈爾濱時裝周年底舉辦,場外天寒地凍,場內熱火朝天;名字起最好的時裝周是江南時裝周,地點在常熟;我曾去廣州參加廣東時裝周,回來后知道廣州也有廣州時裝周;大家都知道中國國際時裝周在北京,卻不太知道北京時裝周也已經舉辦了幾年。
中國這么大,服裝產業又是一個大產業,加上近幾年消費升級,全國各地爭相舉辦時裝周也在情理之中。記得2010年4月的上海時裝周,瑞典設計師品牌Ann Sofie Back的秀把靜安八佰秀的秀場給擠爆了,沒有座位的觀眾就盤坐在第一排前的地上。這在上海時裝周的歷史上在我看來也算一個里程碑,因為此前的秀是很難出現此種狀況的。但是就算這樣,對于外媒來說,這依然只能算一個local event,大家來看秀就是湊個熱鬧。這也是目前全國各地時裝周的真實狀況。
其實國外大多數的時裝周也何嘗不是如此,首爾時裝周入場排兩條隊,一條隊伍自然是有票的觀眾,另一條則是各種少男少女。等有票的紛紛落座,如果前排還有空位,工作人員就請大家盡量往前坐,然后再放大量無票的時髦青年入場,一會兒兩千人的秀場就坐得滿滿當當。所以我常說首爾時裝周是真正的show business,為什么這么多韓國設計師品牌到中國來,因為這里有真正的business。DFO Showroom合作的KYE連續第二季來上海時裝周走秀,這一季更帶來了副牌EYEYE,受到買手的熱捧。
瑞典領館從2010年至2013年連續七季參與上海時裝周,為上海時裝周的國際化起到助推作用。然而真正讓上海時裝周國際化,并成為亞洲最大訂貨季的是自2014年開始萌芽的Showroom環節,到這一季2019秋冬上海時裝周,參與的品牌超過1100個。展會和Showroom里的成交金額沒這么快確定,來上海的買手和品牌的消費是實打實可以統計的。據統計本季上海時裝周期間對相關活動舉辦區域的消費總金額監測達到了1.42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58%。這一點我是有切身體會的,時裝周期間叫車是極其困難的,等上二三十分鐘是常有的事,而新天地周邊的酒店,無論是五星級的還是快捷酒店,基本都處于滿房狀態,買手們住得好一點,而家住比較遠的我們showroom工作人員就常在附近的快捷酒店暫住。
記得Mode啟動前的一次內部研討會,我曾經說上海時裝周應該對標巴黎時裝周,因為無論買手下單最終是到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四大時裝周走到最后一站決定的。上海本來就被稱為“東方巴黎”,上海在中國、亞洲和世界的地位應該有這樣的雄心。當時領導們聽了都一愣,說實話當時誰能想到上海時裝周現在的規模?
如果說上海對標巴黎,那么深圳基本明確對標紐約了,這是深圳時裝周主辦方深圳服裝行業協會提出的。深圳時裝周2015年啟動,至今也走過了五個年頭。今年深圳時裝周請我去做評委,在那一周時間我看了近50場秀,其中有一天看了11場,去米蘭巴黎趕秀也沒這么累過。很多人看不懂深圳時裝周,一方面開頭兩年深圳時裝周的街拍讓眾多時尚寫手大噴特噴;另一方面,參與的品牌大多是深圳當地品牌,讓人比較陌生。在四大時裝周中,紐約是發布品牌最多的,紐約曾經有個統計,在紐約服裝區有超過5000個showroom,此外還有6600個批發與設計公司,年銷售額387億美元。深圳在中國中高端女裝領域也是處于絕對領導地位,去到國內任何一家中高端商場,都能看到深圳女裝的身影。在本季深圳時裝周上,過10億銷售額的品牌有5個,過億銷售額的品牌超過10個,大多數辦秀品牌都是幾千萬的銷售額。如果說上海時裝周引領時尚潮流,那么深圳時裝周就告訴你什么是時尚與商業結合。如果你再去南油走走,看看那里的批發市場升級的樣子,其實和紐約的服裝區已經非常類似,只是紐約的服裝生產放在亞洲而已。本次深圳時裝周的最高獎“鯤鵬獎”獲得品牌DAMO WANG的批發店鋪就開在南油的金暉時裝原創中心,DAMO WANG去年的批發收入達到7600萬,另外還有600萬零售收入。很顯然,批發業務讓品牌快速成長,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也將是品牌的重要收入來源。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四十年前來深圳打拼的開拓者們有的已經退休,不少人也不再年輕,她們希望找回她們年輕時失去的東西,因此在穿著上有些夸張也是可以理解。在倫敦、在巴黎,時裝周上奇裝異服的人士也不在少數,品味參差不齊也很正常。
上海、深圳加上啟動最早的北京中國國際時裝周,中國承載三個大型時裝周完全有可能,三地各有側重,產業鏈上的品牌、企業、設計師、買家等可以選取自己需要的參與,并獲得相應的效果和回報。至于全國各地的其他時裝周,要么走產業導向,要么走消費導向,能服務好自己背靠的產業或拉動當地消費,多一些時裝周又何妨?
專欄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賬號“門道Fashion”,轉載請注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