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時間觀念的人
各大鐘表論壇上,時常會有詢問某品牌超薄腕表值不值得購買的帖子。很有趣的是,在回帖中,總歸會有些“專家”以一副肯定的語氣說到,“超薄表是個大坑,誰買誰上當”。看多了這類回帖,加上自己也玩過一段時間的超薄表,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超薄表,真的有這么不堪嗎?”這個話題。
誠然,因為結構本身的關系,超薄腕表有著自身的局限性。追求薄,自然就要對機芯中零件的厚度“精打細算”:夾板和齒輪最好做得有多薄就多薄,齒輪軸也是怎么短怎么來……凡此種種,對超薄機芯的生產尤其是組裝提出了遠高于一般機芯的要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鐘表品牌組織的機芯課堂中,有見過拿超薄機芯出來給學員試手的嗎?沒有!原因很簡單,普通機芯擰螺絲的時候,活粗點沒事,但如果是超薄機芯,很有可能就拗斷了夾板。
△超薄機芯的組裝是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然而,高技藝所帶來的卻是耐用性的下降。這是很好理解的一點,因為夾板薄,再加以齒輪軸短,所以機芯一旦遇到外力,齒輪就有很大幾率會錯位。再加上超薄機芯通常是與超薄表殼相配,抗震性以及防水性自然也會有所欠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的維修費用那叫一個“相當貴”……
但如果超薄表真的如論壇上某些人所說的般,只有問題沒有優點,那么鐘表品牌為啥還會相繼推出超薄款呢?翻翻石英危機之后的腕表發展史,鐘表品牌爭奪各類超薄王座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歇過。伯爵、愛彼、積家、江詩丹頓、寶格麗、寶璣、亞諾……基本都是你家唱罷我登場。而且,這些品牌的超薄紀錄中專為打比賽的款不是沒有,但絕大部分仍是量產型。更不用說,還有宇舶、真力時、萬寶龍等不打紀錄面向市場的超薄款式。
如此,問題就很有趣了。普通表迷都能明白的“超薄困境”,有著無數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的鐘表品牌,有什么理由想不到?
超薄表有什么優勢?在我看來有兩點。第1,戴著是真的舒服。尤其是那些大而薄的腕表,因為大所以有著很好的盤面視野,因為薄所以佩戴起來不會有任何負重感。整個的感覺就仿佛腕表貼合在肌膚上,非常滴舒適。
△很多薄的東西用起來非常舒服,腕表也一樣
第2,很有趣。超薄腕表本身就是自帶謎面的存在,伯爵的整表差不多一元硬幣的厚度是如何做到的,寶格麗超薄三問是如何在薄的前提下確保音質的,愛彼的超薄萬年歷是如何實現的……這些超薄表中蘊含的創新機制吸引著佩戴者去深究把玩。解開謎底的剎那,自然會有種暢快感。
△探究超薄表的實現機制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大學教材《市場營銷》中有那么一段話,“每件商品都有自己的價值,問題在于如何找到適合這些價值的消費者”。對于超薄腕表而言,更是如此。如果說,消費者對腕表的定位為工具表,那么不怎么耐操的超薄表顯然有點不合適,能上天下海在泥里翻滾的G-Shock 才該是他們的首選;相反,若對腕表的定位為奢侈品,那么超薄表則是個不錯的選擇。與生俱來的話題性,以及極為精密的做工賦予了表款極高的欣賞、把玩價值。至于所謂的高實用性,這從來就不是奢侈品的追求,就好比難道會有人要求文玩核桃的果仁吃起來必須有奶香味嗎?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