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世界時尚的中心,時尚產業也是法國的支柱產業,創造了70萬人就業和1500億歐元產值,是僅次于汽車的法國第二大出口產業,貢獻了法國三分之一的出口額。
從歷史上看,法國時尚產業的崛起多虧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功績,1643年路易十四繼位時,世界時尚之都并非巴黎,而是西班牙的馬德里,在那之前200年,西班牙一直處于黃金年代。路易十四將時尚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正如他那重商主義的財政部長Jean-Baptiste Colbert的名言:“時尚之于法國就像秘魯的礦產之于西班牙”。令人難以想象的是,當時路易十四在歐洲大陸發動了一系列開支巨大的戰爭的資金來源就是其時尚奢侈品產業。路易十四在位的72年間,三分之一巴黎工薪市民在服裝和紡織品行業工作。當時法國禁止進口本國能夠自主生產的產品,路易十四曾經命令自己的兒子將其大衣燒毀,因為那是用外國布料制作的。
經過350多年的積淀,法國一直引領著世界潮流,且呈現贏者通吃的情況,四大奢侈品公司路威酩軒(LVMH)、愛馬仕(Hermès)、香奈兒(Chanel)和開云集團(Kering)占據了全球奢侈品市場30%的份額,法國服裝上市公司87%的營業額來自出口。
法式時尚傳播世界,世界各地的品牌也都希望到巴黎發布新品系列,這一季,Uma Wang從米蘭轉移到巴黎,香港政府每年資助設計師在巴黎女裝周舉辦時裝秀,本季就包括了Cynthia & Xiao、FFIXXED STUDIOS和id三位設計師。
然而,對于法國本地的時尚產業,似乎已存在某方面危機。一方面創新投入太少,法國服裝行業占據全球市場約7%(相比較法國GDP占世界3.8%),但法國在服裝行業的投資比歐洲少三倍,比德國少五倍,可以說是處于吃老本狀態。另一方面,法國國內的紡織品消費持續下降,據官方數據顯示自2008年來至今跌幅超過12.5%,內銷市場疲軟,大量依靠出口看來也是無奈之舉。曾經路易十四被詬病企圖通過迫使貴族為法國時尚傾家蕩產,來控制他們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就我個人觀察,巴黎本地老百姓在穿著上支出著實有限。
更大的問題可能來自教育,法國時尚專業的碩士學位乏善可陳,導致頂尖人才出走他國。令人尷尬的是法國三大時裝獎耶爾國際藝術節獎(Hyères Festival)、路威酩軒青年設計師大獎(LVMH Prize)和ANDAM時尚大獎的獲獎者都主要來自法國以外的學校,分別是倫敦的中央圣馬丁,布魯塞爾的拉坎貝爾設計學院(La Cambre)和赫爾辛基的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三所公立學校。
最重要的是,即便是在法國人看來,時尚也常常與奢侈品相混淆,被許多人認為是一樁“無聊膚淺的小事”,導致時尚的產品,往往“死”得很快。另一方面,法國時尚產業整個系統內部缺乏協同性,也早已失去強勁的發展動力了。我們比較熟知法國高級時裝工會,此外還有法國女裝成衣協會,內衣協會等25個專業協會,資源相當分散。
幾大奢侈品集團經過多年發展內部非常強大,對外部的依附以很小。最受傷的是中檔法國成衣品牌,特別是受到來自西班牙為代表的快時尚沖擊,曾經大航海時代的霸主用更高效的供應鏈進行了反擊。話說回來,這些法國品牌的共同特征是模式很傳統,一年兩季訂貨,依靠世界各地的代理商,雖然有幾百個銷售點,但本身缺乏零售渠道,產品特色不明顯,對市場反饋慢,價格缺乏競爭力。很多品牌都處在掙扎邊緣,有些找不到人接盤的品牌在過去兩三年只能選擇關閉。
SMCP集團算是當下法國成衣品牌的代表,旗下三個品牌全世界有1170個銷售點,銷售額近7億歐元,其模式其實類似快時尚,上貨款式非常多,需要大量資本投入才能維持發展。所以當SMCP被山東如意以13億歐元收購時曝出其債務據說有2.9億歐元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多數法國成衣品牌都是家族生意,無法承擔過大的投資和過高的負債。
比起成衣品牌,法國的設計師品牌則更脆弱,大多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商業化之路非常難走,也很難融資,Vetements能如此火其實彰顯了更多獨立設計師的無力。原本作為設計師品牌獲取訂單的巴黎展會作用越來越小,展會數量和規模也在縮水,不少設計師品牌都不得不選擇不再參展。而巴黎時裝周期間雖然有很多Showroom,但或許實在太多太分散,這種臨時性Showroom的商務能力并不令人放心。時尚就是商業(Fashion is Business),雖然全世界有的是國家和品牌愿意到巴黎來辦秀、參展、搞酒會,但是如果巴黎的時尚生態系統不在運轉,那么改朝換代也不是危言聳聽。
法國政府也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在2015年底由法國經濟部長和文化部長共同召集國家工業委員會下的時尚領域戰略小組發布了一份名為《時尚:創意產業和增長動力》的報告。此次巴黎時裝周比以往縮減了一天可能就是來自法國政府的舉措,相信還有更多改變應該會逐漸推行。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