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了一場秀,又是中西碰撞。秀本身沒什么突破,精彩的卻是那些特殊的front row們。
這是一場什么秀,依舊并無好奇窺探的沖動,習慣的跳過介紹跳過廣告,甚至也沒有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就這樣走進去,僅僅為了準備度過這段時間。卻沒有想到,如烈性酒頓時燒熱腦子的竟是如下震撼的場景——那絕不是關于某某為中華而崛起設計的中式服裝,也絕不是模仿老外玩中國風的流行——而是頓時再現1930s風花雪月的上海灘——列隊出席的VVIP團盡是清一色,身著花樣旗袍的阿姨們,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上海老克拉:微微發福卻風韻猶存,年過半百卻花枝招展,傳統旗袍加LV的包包,潮!
大驚小怪中,意識到,原來只是像這樣穿著傳統服裝的機會少的可憐,偶爾也只能借助影視手段或者洋人或者模仿洋人之手偶爾在T臺上見識一下的機會,才顯得觀者如此的蒼白。我頓時沒有語言去形容,只能說,這場景就和我在"考古"書上見到的一模一樣。 只是一些上了色的黑白照片。
這場秀就如其他走中國特色路線的中裝品牌一樣,與"唐裝"的說法、頗為相似,盡管是些長袍馬褂和旗袍坎肩,卻還真是不能忽略其唯獨中國的特質,盡管人們說,那不能代表中華民族。但這個距離我們最近的帝國時代,情感上還是根深地固的,特別是在這個叫"上海灘"的地方。
我頓時有沖動穿旗袍,但卻估摸著沒有那氣質,休閑慣了的身子骨估計很不搭調。也想象著日本澀谷的少女們是如何在傳統和服和前衛服裝之間游走的呢。
太多的"中國風"都似乎離我們很遠了,而站得近了卻覺得窒息。那種美,不是年齡、不是身材、不是妝容、也不是旗袍本身,而是那種氣場。
如果,一個明星穿著繡有牡丹的旗袍亮相異國紅毯,會得到全世界得喝彩,那是人沾了衣服的光,如果,一群普通人穿著旗袍站在一起,激起一片驚鴻,那是衣服沾了民族的光。群體意識才是服飾延續的最終力量,而不是某場發布會、或者某個人。
如果沒能與旗袍老阿姨們同席,我想今天也就白看了超長達40分鐘的秀了!特殊的front row拯救了中國風。
更多圖片參見foto欄目:
旗袍秀上海時裝周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