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大上時裝媒體的宣傳,我們似乎隱約有一條設計師品牌的成功路徑,大致是這樣的:從歐洲名校畢業,在大牌做幾季實習,推出自己的系列在四大時裝周走場秀,獲了一個設計比賽獎,得到某媒體大咖贊賞,進入某家頂級買手店銷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其實這個是童話故事,能否舉出一個近年來現實的在商業上成功的例子?大概是沒有的,或者說是不具備普遍性的。
我們常說No Business No Show,因為Fashion是一門Business。
現實是這樣的,國外有才華的設計師先在大牌工作一段時間,然后創立自己的品牌,當名聲建立到一定程度,到大品牌去做創意總監,自己的品牌順道做起來。這是國外設計師的生存路徑,在中國這是行不通的。我們的獨立設計師再出名也不會被中國的大型商業品牌請去做全職創意總監,因為一不具備商業眼光,二沒有操盤能力,所以中國獨立設計師不能遵循歐洲設計師的路徑。
我們也不必羨慕韓國設計師,其實我們應該同情他們,他們的境遇比中國更滑稽。那邊是純純的Show Business,因為那邊沒有足夠的買手店支撐他們品牌按照時裝的周期發展。你只要數一下你知道的韓國城市,就可以想象那里有多少家買手店了。那邊有熱鬧的東大門,但是首爾時裝周上這些走秀的品牌雖然都是在東大門設計中心走秀,但是卻沒有一個希望在東大門銷售,這是怎樣奇怪的現象,或許全世界都是受到時裝媒體的蠱惑。
還好韓國有娛樂產業,設計師品牌可以與韓國明星結合,走出去的是K-Pop,不是K-Fashion。首爾時裝周秀后沒有Showroom,因為沒有足夠買手,所以不需要Showroom。那邊的設計師品牌自己開一家小店,在一些網店寄賣,賣掉多少做多少,是手工作坊模式。去韓國的買手也沒多少是去買貨的,是去街拍的,是去直播的,是去吃炸雞啤酒的。
那么中國獨立設計師是否沒有出路?當然不是,而是要看你想走在哪條道路上。就在上海時裝周期間,江南布衣在香港上市了,在招股說明書上,江南布衣稱占據了中國設計師品牌市場10%的市場份額。那么我們的獨立設計師們認為是和江南布衣在同一個戰場上嗎?如果是,那么你需要面對真正的市場競爭,如果不是,甚至對之嗤之以鼻,或者望而卻步,那么you are not in this business,你要對你的“小確幸”感到滿足。
例外今年在北京的時裝周慶祝品牌創立20周年,素然也走過了10多年,他們是伴隨著中國百貨店的崛起一同起步的。同期啟動的很多成功品牌,我們稱之為大淑女裝,大家走了不同的風格同樣的路徑,例外和素然保留了自己設計師品牌的基因,ICICLE則倡導舒適、環保、通勤,其核心都是為中國中高端女裝市場輸出產能。
獨立設計師品牌面向的消費者難道不應該也是這批中高端消費者嗎?她們逛JOYCE,逛連卡佛,逛SKP,逛港匯恒隆,或者出國掃貨不就是為了買中高檔女裝?誰能高效供給,誰就能贏得市場。而且大批8090后開始入市了,她們厭倦了快時尚,她們懂大牌,她們很識貨,打動她們,其實并不難。
講到這里說一下坊間曾經公認在上海做女裝品牌成功的三個必要條件,或許能有所啟示。夫妻創業(股東關系牢固),一個設計一個銷售(分工明確),在梅龍鎮伊勢丹有店(樣板店,有業績,當年還沒有恒隆),然后就有可能復制放量了,至于后來的事情那是后來的事情,在此不表。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