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問題來了,為何手表產品在2015年集中爆發?
手環教育了市場和用戶
根據速途研究院今年3月發布的《2014-2015智能硬件市場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全球智能手環出貨量一直遙遙領先手表產品,而這一局面有望在今年實現逆轉,預計2015年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將達2120萬臺,同比增長4.24倍。
這主要得益于智能手環產品在過去三年中對市場的培養,手環產品作為最早進入大眾視野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承擔著普及和宣傳的作用,而一系列百元以內產品的推出更使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消費者。另一方面,手環產品在用戶佩戴習慣的培養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24小時佩戴來實現運動、睡眠等數據的采集工作逐漸被用戶所認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手環教育了市場和用戶。
眾籌模式提前摸清市場
眾籌,是目前智能硬件創業者所普遍采取的一種方式,國內也出現了京東、淘寶、人人投等眾多眾籌平臺。
一個產品能否量產并投放市場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消費者是否認可,而成熟的眾籌模式可以在產品上線前為研發者提供試錯機會。通過產品在眾籌頁面的表現可以初步判斷未來的市場反響和銷售成績,并為自己的產品提前造勢,當然參與眾籌的用戶也成為產品的第一批消費者。
在產品略顯同質化的智能手表市場,突出差異化和人性化成為眾多團隊的賣點,而這些“點子”消費者是否買單可以提前在眾籌網站試錯。
巨頭企業的推動
本月初,阿里整合了天貓電器城、阿里智能云、淘寶眾籌,成立智能生活事業部。騰訊微信正在全國各地舉辦硬件宣講會,招攬創業者接入平臺。百度有未來商店和dulife品牌,京東推出硬件孵化計劃JD+、小米砸下重金打造智能硬件生態鏈。還有原本硬件出身的巨頭如蘋果、三星、華為、TCL等紛紛布局可穿戴產品無疑是智能手表產業發展重要推手。
BAT也許自己不會去做手表,但是通過對創業者的扶植可以間接加入這場入口之爭;而三星、華為這些巨頭加入智能手表爭奪戰之后,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激活作用也不可小覷。
巨頭的加入對市場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巨頭有錢有勢有資源有用戶,可以迅速將可穿戴市場培養成型,并且大量資本涌入后將有更多新奇好玩的產品問世,用戶可選擇余地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巨頭之間的“站隊”現象明顯,相互之間競爭激烈,巨頭往往會把毛利率壓得很低,比如以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為代表的產品推出后就迅速打垮了大批創業團隊。
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很難說智能手表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即便是出現了像Moto 360、三星Galaxy Gear這樣的明星產品,智能手表的操作友好程度仍然相當低,畢竟在一塊2寸上下的屏幕上實現接打電話、閱讀消息等操作對于大多數人的手指來說都不容易。同樣續航問題依舊是老大難,廠商們視智能手表為新的契機,但是很顯然如何提高用戶體驗使他們首先要考慮的。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