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友前幾天打來電話,告訴我他不做電子加工了,一個大跨步做起了品牌服裝代工。聊天中朋友透徹剖析出電子行業的種種弊端,夕陽產業,競爭激烈,利潤太低。而說到剛轉行的時尚產業,他好像也沒有得到什么驚喜。
"我覺得時尚產業并沒有看著那么光鮮,沒想到利潤也沒多大",還是個時尚界新兵的他由衷地說了這么一句話。
"其實你的問題不在于做什么行業,而是你在做那個1,不是6",我輕松的把郎咸平教授的非常"6+1。"理論給活學活用了。
郎教授的"6+1"理論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其實就是一個對于產業鏈的形象說法,處于高端的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些為6,而處于利潤低端的產品制造就是1。這個理論在看似風光的時尚產業同樣有效,我們不妨舉例分析一下。
美國時尚產業上市品牌Coach,這個在美國并不被太多人感冒的箱包配件品牌,最近幾年在亞洲,特別是日本和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不斷升溫,每年都在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而它的生產基地之一就坐落在廣州,一個專門為各大品牌做代工的工廠里。分析這個市值超過100億的品牌時你會發現,它的制造成本居然只占銷售額的25%左右,除去40%多的廣告、銷售、管理及運營等各項參數之后,它的主營利潤,也就是純利潤高達30%-35%,而它在廣州的這間制造工廠,雖然省去了廣告、零售等這些過程和費用,但純利潤卻是少得可憐的4%-5%,差距就這樣產生了,由此可見6和1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了。
而即使同屬于6的集團,之間的差距也很大,我們不妨再一起對比兩家很有趣的公司,Joyce和I.T。Joyce雖然最近幾年營業額直線增長,但盈利情況一直不好,以至最后忍痛賣給吳光正家族旗下的連卡佛才得以保住公司,分析后不難發現Joyce在做6,但沒有自主品牌的尷尬讓它無法把6做全,相對來說其實仍然在給品牌打工,超過80%的成本和營業費用,導致其純利潤只有6%-7%,甚至前幾年盈利在-30%。而沈嘉偉的I.T集團在代理很多世界一線和潮流品牌的同時,大力推廣和塑造了一批自己旗下的品牌,比如b+ab, izzue等等,從而真正把6做全,制造成本只占銷售額的40%左右,從而得到15%-20%的純利潤。
所以說真正把6做大做全,才是我們在世界站穩腳跟的基礎。不要今天看電子加工不好做,就跑到時尚產業,難道明天時尚產業不行了,就換去做房地產嗎?那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妥協。做自己的品牌,苦心經營才是硬道理。曾經的泉州是出名的運動鞋代工大戶,不是也被一場金融風暴刮醒,從而出現了中國的"特步"、"鴻星爾克"。對于"6+1"的問題,借朱熹的一句詩給大家"為有源頭活水來"。
(本文已由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原文鏈接:
月之海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