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t Chang終于在北京開店了,聽到這個消息我無比興奮。這個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幾個世界級品牌之一,有一個好聽的中文名字"詩閣",它的分店已經開到了象征身份的紐約57街和比佛利山莊,據說富豪榜上超過15%的人都是他的客戶。
Ascot Chang的北京店相比香港或者上海店來說不是很大,但斜對面就是有著百年歷史的美國正裝老店Brooks Brothers, 這份勇氣值得肯定。進去一看,一半成衣一半定制的格式和其他店類似。和店員交談布料和款式的過程中,我隨口問其副牌TCNY是否也一起來北京了, 結果店員一臉茫然的回答我說他家從來就沒有什么所謂副牌。無奈之余,我也不禁想到,雖然Ascot Chang已經躋身于時尚品牌之列,不過在店員培訓方面,比起那些歐美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時尚業(yè)的店員,我們現(xiàn)在一般習慣稱其為BA, 這個英文的全稱為Beauty Adviser,早在馬克 吐溫的《百萬英鎊》里就有BA的出現(xiàn)了。本指化妝品的導購員,不過慢慢泛指整個時尚業(yè)的導購員,甚至很多雜志都有專門的BA大選,可見其對一個品牌的重要。
要知道許多一線奢侈品牌,在培訓初期都有一套系統(tǒng)化知識會教授給BA。比如企業(yè)背景、品牌淵源、產品介紹,到后期甚至于分析一些市場上同檔次的競爭對手,相比之下自己的優(yōu)勢,還有一些銷售技巧的演練。而且每年都還有短期的培訓,包括今年的流行趨勢、主流色彩等等,可謂面面俱到。而根據你對品牌和銷售技巧的掌握程度,很多品牌又把BA分成幾個等級,從見習、正式到高級導購,正式里面一般根據年限又會分為一、二級和三級。當然成為高級導購之后,品牌一般還會給一些上升的空間,很少一部分極其出色的店員可以晉升為培訓督導這樣的位置,參與品牌的一些其他工作。
這樣系統(tǒng)化的培訓體制自然為品牌增色不少,不過一個問題是長期這樣的培訓,讓BA了解了品牌的同時,也會讓自己的性格沾染很多品牌的特點。比如說Chanel的很多BA也許已嚴重被Coco Chanel女士那股傲氣所影響,以至于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覺得Chanel的導購很不容易交流,若是一一講來簡直會長篇累牘。比如我的一位好友一直收集Chanel 2.55,所以今年的漆皮款她更是想收為己有,可惜是限量版,等她準備去買的時候,發(fā)現(xiàn)當地已經賣光了,于是周末和老公驅車前往香港。到了香港還是空歡喜了一場,老公看她失望的表情,不禁安慰了一句"別這樣,等來了新貨咱們再買"。可他話一出口,遭來的卻是BA"哼"的一聲和白眼一瞥,那意思你難道不知道我們家限量版賣完就不會再出了嗎?
當然奢侈品牌專賣店中也許不少BA的正面形象的出現(xiàn)。一次在Gives&Hawks買皮帶,交費的時候發(fā)現(xiàn)BA正在一層一層的像禮物一樣給我包裝,出于環(huán)保考慮我就要求不要包裝了,因為費時費力又費材料。沒想到BA跟我解釋說,包裝是一定要的,是對我的尊重,也是對品牌的尊重。還有一次在德國機場,逛到Versace店,BA是一個華裔的中年人。她看我翻來翻去,馬上過來跟我介紹,告訴我這是一個好牌子,而且現(xiàn)在有折扣很劃算,并給我推薦幾個經典款可以買給家里人。雖然我對這個牌子早就熟識了,不過她和藹的講解還是讓我感覺很舒服,沒有一點拘謹。
對比過來,BA對于一個品牌來說就像一扇窗戶擋在品牌和顧客之間,顧客對品牌能了解多少,信任稱贊與否,一定程度上就看這扇窗戶擦的是否干凈了。如果只是東西好,可擦拭的人水平不夠,窗外再美的風景看起來也未免有些不盡興。
原文鏈接:
月之海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