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了5000塊的綠水鬼
單單從價格上來說,海外購表并不是什么時候都能以如己所愿的價位拿到自己喜歡的手表,時候挑對了省心又省力,什么時候才是買表的好時候呢?匯率“好”的時候才是該下手的好時候。所有的手表都一定要選擇匯率合適的時候買嗎?當然不是,實際上在手表海外購買的過程中價格越高,匯率起到的作用才越大,在高端奢侈手表消費上匯率可以幫我們省更多的錢。
前一陣同事托我的一位要去德國的朋友帶一只勞力士綠水鬼回來,一個多月后答曰:“匯率不好,慎重選擇。”他走之前,歐元兌人民幣匯率大概在8.1左右,他老人家在德國游玩的1個多月里,人民幣開始貶值,歐元兌人民幣匯率來到了8.6左右,綠水鬼也悄然漲了5000多人民幣。表是一定要帶回來的,只好多多花掉5000大洋拿到那只綠水鬼。
其實匯率本身并沒有好或不好之分,我們平時所說的匯率“好”,無非是指當時的匯率有利于買進手表。這也是在近年來流行中國表友圈里海外購表體驗一說,我的朋友圈里就滿是各種曬“迪拜淘表記”、“東京淘表記”等全球購表大行動的心得體會,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身邊也有諸多朋友大贊海外購表“占便宜”的體會,也有一些朋友發現了海外購表并沒有想象的有那么大的折扣,同樣選擇海外購表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購表體驗,為什么會這樣呢?匯率就是造成這種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我仔細地分析了我的幾個好朋友購表時候的匯率問題,發現匯率不同造成的差距還是不小的,少則幾千塊錢,多則幾萬人民幣,數目有大有小,但是關鍵這等同于白白丟掉這么多的購表資本。那么如何才能挑個匯率的“好時候”呢?
海外買表看“黃歷”
海外買表要看匯率這本“老黃歷”,總結成三句話:“買貴不買賤、美元做標桿、等表不等變。”
“買貴不買賤”指的是海外購表最初的選擇,價格越高的手表越受到匯率變動的影響,準備海外購表計劃中越是定價高的手表越能拿到更多的匯率差價,因此自己喜歡的高端手表在國外購表實惠最大,這個比率是顯而易見的。
“美元做標桿”指的是購表者應該判斷好國外最佳購表時間,也就是說本國貨幣兌外國貨幣匯率上升的時候。這個時機的選擇上有一個小技巧,一般人們關注匯率只會關注人民幣兌換歐元的匯率,實際上加入美元兌換歐元的匯率作為標桿也很重要。有的朋友會認為這是多此一舉,但我認為并非如此。美元作為世界性貨幣,能夠起到標桿性作用。舉個例子來說,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波動不大,但歐元兌換美元的匯率有可能下跌明顯,那么這個時候購表也是合適的。
“等表不等變”說的是如果發現海外購表匯率不那么合適了,買還是不買的問題。“等表”就是說遇到自己心愛的手表一定要收入囊中,“不等變”是指不要一味等著匯率變回到合適的時候了,記住一定不要等。因為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并非是經濟大咖,天知道什么時候匯率才會跳到自己心滿意足的那一天。千萬不能傻等,從來都是人等表而沒有表等人,也許等到匯率合適的那天,自己喜歡的那只表都已經進博物館了。退一步說,盡管國外匯率已經不合適了,但是手表價格也一定會低于國內市場價格。匯率不合適只不過是為自己省下10000元還是省下5000元罷了,就像同事的那只綠水鬼,盡管溢價5000元但是仍舊比國內70000元的價格便宜不少,最重要的還要找到綠水鬼有貨的那一家勞力士店。
匯率對手表的影響有多大
什么是匯率?簡而言之就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例,最直接的就是只要您出國,就會“換錢”,無論換的是美元還是歐元,都要與匯率發生直接關系。從國家經濟方面來說,匯率的波動對于整個國家經濟體系都會產生影響,本國匯率的上升或下跌直接影響到進出口貿易,進而影響整個國家經濟體系。舉個例子來講,西方社會天天給中國政府施壓以期望人民幣升值,人民幣一旦升值過快,就會導致國內商品的生產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國的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則會因為人民幣的升值而加劇。可見匯率對各行各業都有著一定影響,那么具體到手表行業,它的影響會有多大呢?
首先告訴您匯率對手表行業的影響特別大,大到差一點就毀掉整個機械制表的程度,上世紀的那場機械表浩劫石英危機就是匯率影響下的杰作。今天我們很多人都顧名思義地將石英危機歸咎于日本石英表對機械表的沖擊,其實這并不是當年事情的本源,深層次的其實是匯率對瑞士制表業的打擊,這要從美元兌瑞士法郎的匯率說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成為了歐洲經濟的救世主,因此美國很霸道地將美元同黃金掛鉤(35美元換1盎司黃金),這種狀況直接持續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經濟疲軟中美元貶值,美國實在不能再死要面子活受罪地為大眾換金條了,1971年美國總統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徹底終結了美元硬挺的經濟地位。當美元開始名正言順地貶值的時候,可坑慘了當時的整個瑞士制表業。
美元兌瑞士法郎的匯率從1971年的1:4.33下跌到1980年的1:1.5,這意味著只要是美元結算的瑞士手表價格就漲了近3倍,相對本土制表業瑞士手表價格顯然不是民眾能夠接受的,完全競爭不過本土產業。同時美國市場在當時的手表消費中是一大部分,因此美國市場的下滑直接導致了整個瑞士制表業銷售利潤的下跌。更重要的在于瑞士表廠基本都會選擇同當地經銷商合作,而這種合作沒有對經濟波動的風險意識,只是單純地建立在雙方信任的基礎上的,瑞士人先供貨,90天后再結算。在這種機制下,美元貶值90天后美國經銷商就要拿更多的美元來支付賬款了,很多經銷商因此破產,瑞士手表的銷售一下子就成問題了。
這才是石英危機的本源,日本石英機芯的沖擊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大的破壞力。說到日本,東京的手表市場是世界手表市場的重要部分,但近年來日本手表市場稍顯力不從心,匯率又在其中弄鬼。從上世紀日本戰后經濟復蘇后,日本大財團對于奢侈品的情節開始爆發,當時出現過日本人全球性大掃貨的現象,但今天的日本市場卻已經大不如前了,日本經濟波動是一個原因,匯率也有一定影響。日元近年來的不斷貶值導致了日本經銷商結算瑞士手表成本的不斷上升,這已經對東京手表市場產生影響了,伴隨匯率的變化日本人對于奢侈品的“狂”消費階段已經過去了,時下的日本手表經銷商掃貨能力已經大不如前了,而日本手表市場消費的越來越大的比重人群來自于到日本旅游的。
原文出處:http://www.yoka.com/luxury/watch/2014/0703933844.shtml
認證碼: |
|
匿名發表 | |
互聯網 觀潮網 |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