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就曾在1967年為美國總統肯尼迪的夫人Jackie Onassis創制了一款以黃金和祖母綠為材質的綠玉盤腕表。直到1985年,天梭受斯沃琪手表成功的影響,推出了石盤腕表(rock watch)。這種現在看來具有價格優勢的“石頭版斯沃琪”表盤和表殼渾然一體,材質花樣繁多,有采自阿爾卑斯山的碧玉,花崗巖,大理石和玄武巖,也有其他產地的有色石種。不同于伯爵的高端路線,天梭石盤腕表的親民石質表盤讓大眾接觸到了這類全新的材質并廣為傳頌。時至今日,曾經風靡一時的搭載石英機芯的石盤腕表在拍賣會上仍然很搶手,收藏者多以集齊整套為目的。
應用于表盤上的寶石多為縞瑪瑙,虎眼石,青金石及蛋白石。制表師為了保留寶石最原始的紋理和色彩美感,通常賦予表盤極簡的設計:大兩針或大三針設計,時標以示意性為主。因為寶石易碎的質地,小表盤或者日歷視窗等設計大多會被犧牲掉。遠遠望去,整塊寶石面盤極為突出,就像一件珠寶。然而,大多數寶石盤腕表并不屬于珠寶腕表,嚴格說來那些表盤的材質只是“半寶石”。這些不那么閃亮和珍貴的石頭沒能像高級珠寶那樣抓住女士們的目光,卻開始在男士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談起寶石盤腕表,臺灣收藏家Stafen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會撞表啊”。遙想20多年前臺灣股票破萬點時,滿街都是勞力士18038及18238俗稱“紅蟳”的腕表,“或許因為能見度太高,讓人覺得這款腕表有種很''臺灣''或者''俗不可奈''的錯覺。”當然,真正愛表的人并不會認為紅蟳俗氣,可對于男士來說,“撞表”的尷尬不遜于女人撞衫。“寶石盤腕表就不存在撞表的問題,即便是同一個型號,寶石的紋理和色澤也不相同。”雖說有色礦石和隕石都屬于“半寶石”,可價格一點也不“半”。以常見的青金石為例,這種青中帶藍、金光微現的石頭本身價格并不高,但是在國內外各大勞力士二手交易網站,光面盤就要約2000-3000歐元(約1.6萬-2.4萬人民幣)。究竟這種面盤貴在哪里?
Daniel Haas 超罕見的紅疊層石的鐘表制作“每一塊面盤都由整塊寶石制成,拼接的寶石盤就不能保證整體均勻的色澤和紋理。”丹尼爾·哈斯(Daniel Haas)深諳為腕表制作寶石面盤之道,他的手藝是從父輩傳承下來的。他不僅是位手工藝者,也是一位寶石學家。“切割前,要研究寶石形成的自然條件,礦物質沉淀密度等因素。即便是同一塊寶石,從不同的角度切割效果可能是天壤之別。整個過程的不可逆性才是最難的部分。”與裝配機芯的“嚴謹”不同,和石頭打交道“感覺”很重要,“這份感覺是無數次通過觸摸和實踐慢慢摸索的,要想用好對的力道,找準角度,不劈開上百斤石頭是做不到的。”在哈斯的工坊內,沒有任何數控機床,所有步驟都是通過人手或者手動機械完成。即便是普通到給表盤打孔的鉆頭都是特制的。這件特制的鉆頭可謂一件老古董了,從1971年開始,它已經在這個崗位上連續工作了40多年。
制表商明白厚重的腕表會給佩戴的體驗大打折扣,哪怕表盤的材質是整塊寶石。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有所取舍,要么縮減寶石的厚度,要么縮減機芯的功能。憑借自制超薄機芯的優勢,伯爵選擇了后者。從60年代起,每一件寶石面盤下都搭載了伯爵自制的9P超薄手動上鏈機芯,機芯厚度僅2毫米,沒有其他功能的疊加。而另一個在寶石盤歷史上“軍功卓著”的品牌勞力士則反其道而行。day-date系列看似渾厚的石盤實則被削切成薄如蟬翼的厚度。制表師在石盤下搭配了個貴金屬托盤,一方面確保寶石盤與機芯的順暢組裝,一方面保護表盤免于日常的震蕩損傷。“寶石面盤的規格與正常表盤無異,腕表的機芯功能就不受影響。更難得的是,易碎的寶石面上還能極盡美化,給顯示日期和星期的視窗包了金邊。”收藏家郄鳳卿說。
只有切割和打磨還遠遠不夠,挖掘出每一塊石頭最美的狀態才有價值。在眾多半寶石中,鈉長石(Spec-trolite)是一種很有趣的材質,這種原產于芬蘭的石頭具有跳躍的光譜效果。只要把鈉長石置于黑色的背景之上,用光一照就能反射出彩虹的層次。為了把這種效果應用在表盤之上,哈斯嘗試給鈉長石找一個天然的黑色背景——縞瑪瑙。就這樣0.3毫米的鈉長石,0.3毫米的縞瑪瑙和0.1毫米的銅底座疊加組成了穩定的三明治結構表盤。“盡管鈉長石的硬度有6莫氏,但當它的厚度只有0.3毫米時,操作中些許的猶豫和不謹慎就能輕易將其毀掉。”
勞力士寶石面的表盤的確,除了工藝,寶石在制作過程中的損耗大大增加了腕表的成本。“我曾經在勞力士的售后中心看過一本手冊,可以向廠方定制寶石面的表盤,其中包括基督血石,價格是150萬日元,按當時的匯率為10萬人民幣,比在二手市場上買一只18238腕表還貴。相比之下,比基督血石硬得多的隕石面,當時的定制費是120萬日元。”郄鳳卿說。2011年的巴塞爾鐘表珠寶展上,一只名為“神話”的羊脂玉腕表讓全世界見識到了中國的玉石文化和廊橋這個純正的中國獨立制表品牌。黑色的琺瑯表盤,金雕鳳凰和羊脂玉表殼及表帶形成了對比鮮明的格局。與表耳一體成型的表圈、后蓋以及表冠,每一個可以拆卸的部分都有羊脂玉雕琢而成。人們光是贊嘆這只表的創作和雕工,殊不知它的成功推出經歷了2年的實驗,7個月的制作,僅最終的成品就耗費了2.68公斤的玉石。神話的創作者米長虹回憶道:“在其他的玉雕作品的創作中,輕微崩裂的情況可以通過改變玉石的造型或者弧度來彌補,但手表則不然,稍有崩裂表殼的尺寸就會出問題。這對于標準表的內部組裝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盡管制表師已經和石質表盤打了幾十年交道,石質表盤仍然很稀有。”德國鐘表評論人伊麗莎白·多爾(Elizabeth Doerr)說。“這與技術,耗時和制作成本息息相關,當然不能機械化生產是抑制流行的主因。”?當下,繼續生產寶石盤腕表的品牌屈指可數,所有表款都為定制或限量。雖然不能成為主流商品有點可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市面上的稀有讓男士們多了一個值得擁有的理由。
原文出處:http://www.yoka.com/luxury/watch/2014/0417919466.shtml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