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憑借著價格低、款式新、更新快三大優勢,ZARA、GUESS、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在國內的發展速度十分迅猛。但是,就在這些品牌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吸引更多人關注的同時,其屢屢曝出的產品質量問題也廣受詬病。對于消費者來說,一方面是快時尚品牌服裝令人難以抗拒的前衛設計和更新速度;另一方面是其產品質量差、易掉色等現實問題。買還是不買,的確令人糾結。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快時尚品牌來說,找到發展快慢的平衡點至關重要,其推出新品的速度可以快,但產品質量檢驗過程卻快不得,馬虎不得,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快時尚品牌遍地開花一周兩次櫥窗新品變換;7天資金回流時間;12天完成搜集信息——整合設計——生產——銷售過程;最長15天的產品倉儲時間;每小時8萬件的配送能力……這是快時尚品牌ZARA的運營流程。2006年,ZARA在上海市開設了國內第一家門店,曾創下單店單日銷售額80萬元的驚人業績,這相當于80個同類中國服裝品牌日銷售額的總和。
此后,快時尚品牌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國內商業地產項目的寵兒,各品牌門店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擴張開來。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6月,ZARA、C&A、H&M、優衣庫等四大國際快時尚品牌在國內的門店總數已達523家,其中近四成為2012年以后開設的新店。也就是說,這些品牌平均3天開設一家新店。
在某知名百貨商場招商部擔任負責人的陳先生認為,國內消費者熱衷追求平民級時尚潮的現象促進了快時尚品牌的快速擴張。“快時尚品牌的產品線涵蓋外衣、內衣、配件等領域,在款式設計上走國際大牌路線,還會不定期地請來一線設計師合作,推出限量款產品。這些產品的價格雖然不算便宜,也不輕易打折,但與本土高檔品牌和奢侈品牌相比,還是實惠不少。”
“快”帶來的副作用急功近利地跑馬圈地讓快時尚品牌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遭遇著“快”帶來的副作用。據中國消費者協會于2013年11月25日公布的對70款快時尚品牌成人服裝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全部符合標準的樣本不足7成,共有25款服裝不達標,其中消費者熟悉的GB、GUESS、Hotwind、森馬等品牌產品均上了黑榜。據了解,此次公布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色牢度不達標、甲醛含量不合格、pH值超標、面料標識成分與實測不符等方面。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快時尚品牌服裝整體質量有待提高。據了解,這已不是快時尚品牌第一次被曝出存在質量問題。
民生證券研究部研究員吳驍宇表示:“以快制勝是快時尚品牌的特點,其在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時,為了求快而壓縮生產流程和銷售周期,這易導致其內部質量監控環節出現疏漏,從而致使服裝做工粗糙、質量差。長此以往,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信任度就會下降,對于品牌來說,這相當于為自身發展埋下了致命隱患。”
除了質量問題外,廣受詬病的還有快時尚品牌服裝設計抄襲問題。眾所周知,在時尚領域,品牌的靈魂就是其獨到的設計,然而“做潮流的跟隨者而非創造者”卻是H&M等快時尚品牌的主流定位。一些高端品牌發布最新流行款式后,快時尚品牌最快可以在一周時間內推出類似的新品。業內人士表示,為了爭搶市場份額,快時尚品牌的模仿和抄襲已成為常態。
一分為二看待“速度”據從事服裝銷售工作的關女士透露,服裝產品的檢測周期通常在3—5天,如果某項指標不合格需要重新檢測,又需7—10天。對于快時尚品牌來說,不要說7—10天,新品哪怕延遲上架一天,也有可能喪失占領市場高地的機會。
“在快時尚品牌進入市場初期,追求產品的更新速度或許還至關重要,但隨著品牌間競爭的加劇,價格戰的硝煙越來越濃,質量這一衡量產品性價比的核心因素則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快時尚品牌應將發展的腳步適度地慢下來。”經濟學者李義平表示,快和慢并非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新品設計方面,自然是越快越好,并應貼合前瞻性的設計潮流,這可為品牌留出更多的生產和物流配送時間;在質量監控方面,應嚴格遵守檢測流程,嚴把質量關,這也是所謂的“慢一點”,不要急匆匆地把新品推向市場。因為只有那些產品質量有保證的品牌,才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能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對于快時尚品牌產品頻頻出現的質量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有關人士指出,快時尚品牌必須建立起穩定的供應商體系,其不僅要快和時尚,還要保障質量:一方面,品牌企業應與供應商建立雙贏的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信息和知識的高效共享,使供應商的面料開發及設計能力得以提升,并在獲得更好面料的同時,增強供應商對服裝品牌企業的歸屬感;另一方面,雙方應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共同致力于面料開發成本的降低,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同享。同時,雙方還應建立高效的溝通機制,從而使供應商能夠更好地了解服裝品牌企業的需求,降低反復溝通的成本,從而能更加快速地生產出符合服裝企業需求的面料。
來源:http://www.weartrends.com/a/2116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