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來看手表的意義
時間都去哪兒了?從物理學角度說,在人類已知的生存環(huán)境下,時間只會以均勻的速度不回頭地向前流逝。“時間都去哪兒了”更多的是對生老病死的慨嘆,更多的是對碌碌無為的悔過,其實大家都很清楚,時間去哪兒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正像“馬親王”所敏銳捕捉到的一樣,托塔天王的這位三太子從哪吒鬧海時(商末周初)的一個俊美的翩翩少年,變成了大鬧天宮時(東漢時期,貞觀朝的500年前)時的一個蠢胖的青年干部。就連天上的神仙也會因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老去(商末到東漢,人間已接近千年,天上等于三年還不到),何況地上的人呢?“時間是把殺豬刀”,此言不虛也。
人類是一種浪漫的動物,我們的思想可以不受限制地神游天外、思接千古。我們的身體卻被迫受到空間限和時間軸的兩大限制,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從17世紀開始的工業(yè)革命,其實大部分努力都用在如何突破空間的限制,從火車到汽車到飛機,我們不但可以在速度上飛快地移動,甚至在高度上可以突破地球引力的限制登上月球,在深度上可以遨游大洋之底。可以說,空間的限制早已不是什么大難題了。只是無論我們走得多快,飛得多高,潛得多深,時間還是冷酷無情地滴答向前。
工業(yè)革命的另一大創(chuàng)舉,便是對時間的精確度量和統(tǒng)一記錄。遠古時代散落地球各個角落的古文明原本都有自己獨特的時間記錄方法,到了1884年,格林尼治這個倫敦郊區(qū)的小鎮(zhèn)正式被確立為世界時間的標準點。從此,全球各地的鐘表有了共同的節(jié)奏。雖然標準我們無法左右時間的速率和方向,至少全世界的人們可以一起通過鐘表來記錄時間的流逝。這是鐘表的實用價值所在,也許也是鐘表所隱含的美學、社會學價值。
作為記錄時間的工具,鐘表逐漸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基本消費品。最初精美的手工懷表只能供給各國的貴族豪紳,即便是寶璣大師特別制作的低端版Souscription(上圖)也只能覆蓋到大革命后的中產新貴這一階層(參考閱讀:寶璣品牌故事)。直到20世紀兩次大戰(zhàn),及此后的鐘表行業(yè)進一步工業(yè)化,才使得這種基本消費品真正走入百姓之家。到1990年代冷戰(zhàn)結束后,全球各地的鐘表消費市場基本統(tǒng)一化,而此時石英、電子等新技術的發(fā)明使得手表價格更便宜,走時更精準。全球的手表銷量逐漸突破10億枚,也就是每年平均每6個地球人就會購買一枚手表。
時間都去哪兒了?來看手表的意義
雖然移動智能設備已經廣泛普及,手表不再是唯一的便攜讀時、計時工具,但鐘表的數(shù)百年發(fā)展史所凝聚的人類對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渴望是不容抹殺的。也許你已經不再迫切地需要一枚手表,但請記得人類為了記錄時間的流逝所作出的種種努力。時間都去哪兒了?別再無奈地慨嘆逝去的年華,就讓自己手腕的脈搏,感受這時代的律動吧。去奮斗!去抓住時間的尾巴!
原文出處:http://www.yoka.com/luxury/watch/2014/0224908613.shtml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