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6日(次日是農歷立冬),新聞晚報,頭版頭條title,"申城11月天氣仍偏暖"。一個"仍"字,就看出了這天氣有多怪,10月就不該暖了。十月份,上海平均氣溫為21.6℃,比去年同期高了近4℃,2006年夏天差不多有150多天。
如此暖秋使得眾多品牌的秋裝處境尷尬。拿十一黃金周來說,很多品牌的銷售額比去年暴跌40%~50%。消費者夏裝該添的都添置足了,穿了快5個月,膩都膩了,夏裝"賴"在店里自然銷售欠佳,打折也沒吸引力;秋裝的確是全新亮相,可是穿著短袖試毛衣、試風衣實在沒感覺,多試幾套搞不巧還出身汗,況且再滿意的衣服買回去還穿不上,對消費者來說自然購買欲驟減。
"厄爾尼諾"、"全球變暖",這些詞叫囂很多年了,上海也已經連續好幾個暖冬了。再看今年這個秋天,不禁要想,難不成接下來上海周邊要流行暖秋了,甚至要開始沒秋天了。像今年就很有可能在11月中旬氣溫驟降,直接從"夏末"入冬。
如果那樣,在上海賣秋裝不是要死得慘?咋辦呢?
兩條路。
其一,針對上海這樣的氣候趨勢,開發有針對性的秋裝。將風衣、單層西服、薄外套這些"傳統"品類開除出秋裝隊伍,根本沒機會穿嘛。增添采用稍厚面料的短T、短襯,或是增加既可在秋季外穿又能在冬季內穿的品種。目前市場上,已經有少數品牌推出了短袖秋裝,可謂審時度勢。
其二,簡單,不要在上海市場投放秋裝。只做春、夏、冬裝,所謂"秋天"那尷尷尬尬的個把禮拜,就把春裝和稍厚的夏裝掛出來促銷賣,又合時宜又能消化庫存,贊!
不知過幾年,短袖換皮草會不會變成上海人的換裝順序。也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發表評論
相關的文章
"觀潮"共有1932篇與該文章相關的內容。
(查看全部),以下顯示其中最新文章5篇。
on
September(9月)19, 2015 at 17:53 AM | Posted by
Yank

《藝伎回憶錄》中小百合斟酒時從和服中露出的半截手臂惹得男人頻頻回首,她顧盼生姿的樣子高貴無比;《茉莉花開》中陳沖身穿旗袍露出纖細的手臂,倚在窗前也會有半個上海灘的男人為她折腰;Andy Warhol說“留白的空間是未曾浪費的空間”,這是否也適合服裝?我猜想,潘金蓮挽起袖子去撿那雙筷子的時候,有沒有恨自己那個朝代沒有see-through?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18, 2015 at 17:19 AM | Posted by
Digest

全球政治舞臺的戲劇性無時無刻不在牽絆著70年代的西方社會,正因如此,那時的亞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時裝更是以獨特的記號區分不同族群。女權運動讓男人穿上了喇叭褲,美越戰爭的強權主義讓嬉皮為愛發聲,傳統制度的壓抑讓朋克吹響了暴戾口號。那是一個強調關懷與自由的年代,也是西方價值觀與文化站在頂峰的時刻。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18, 2015 at 17:01 AM | Posted by
Digest

無論襯衣還是半裙,任何單品只要變成絲綢材質,就立刻擁有了一種華麗感。絲綢雖說是奢華的代表,但是并不會容易顯得俗氣,算是實穿度比較高的奢侈材質。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11, 2015 at 16:05 AM | Posted by
Zoe

秋季的色彩大多是沉悶的,脫掉了春夏鮮艷暴漏的裙子和糖果色手包。穿上了遭到整個時尚圈嫌棄的秋褲,涂上深色指甲,換上深色系遮體大衣,把自己包裹起來對抗寒潮。然后默默的淪為了所謂不解風情的女人。那么為什么不給秋天加點料?既然不能露出美好的胸部和完美的腰線,那就從細節入手,從手開始,裝點自己。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11, 2015 at 11:05 AM | Posted by
可樂

因為Lemaire和優衣庫的合作而一炮走紅的性冷淡究竟是個啥,其實很多品牌將這個風格做了好幾年了!只不過你們最近才關注而已,今天就來扒扒這些性冷淡的品牌,以及看看時髦的街拍姐姐們是怎么穿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