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停秒和獨立秒針的手表

獨立秒針機構特寫
計時碼表的先驅,帶停秒與獨立秒針的手表出現于18世紀下半葉。它們可以計量較短的時間間隔,但仍缺乏歸零的功能。
計時碼表

計時碼表有一個額外裝置,用以計量并顯示所流逝的時間。這一特別實用的復雜功能要求一個精巧的架構,最著名的形式當屬“柱輪”計時碼表。
計時碼表是19世紀才得以問世的最新復雜功能之一。事實上,制表師需要先處理其他問題,即先獲得足夠的精確性再找到停止并啟動一個指針而無需停止整個機芯的方法(“獨立秒針”)。
Rieussec所制的第一款計時碼表要追溯到1822年。它通過在表盤上涂覆一滴墨水,可以記錄1/5秒的時間,因此它的名稱取自希臘文“chromos(時間)”和“grapho(書寫)”。歸零功能則出現于將近19世紀中葉的時期。現在具備了開始,停止和歸零三大關鍵功能的計時碼表開始進入各種領域,包括科學、技術和運動競技。首款腕式計時碼表問世于約1915年。像其懷表式的同類產品一樣,它們都只有一個擁有全部三種功能的按掣,通常位于表冠位置。第二個重置按掣則接著于1934年問世。1969年,出現了首款自動上鏈計時碼表機芯。絕大多數計時碼表采用一個凸輪來協調計時碼表的功能。更復雜的則使用 “柱輪”這是高端品質計時碼表的一個獨有特色。更多的區別則在于是“集成”的計時碼表,還是嫁接到機芯中的“單獨”模塊。單一按掣 (monopoussoir) 計時碼表是一種機械杰作,因為同一按掣須依次啟動、停止及重置計時碼表指針。
T計時碼表引領了20世紀80年代晚期的機械表復興潮流,并為形形色色的科技與美學的創新提供了靈感。不過只有極少數制造商能自行制造計時碼表機芯。
重要
“計時碼表(chronograph)”與“天文臺表(“chronometer”)”不應混淆。天文臺表是其機芯經官方實體認證達到高標準精確度的手表。計時碼表可以經過認證成為天文臺表,而并非所有天文臺表屬于計時碼表。
配備飛返指針的計時碼表

帶飛返指針的伯爵Polo時計
“飛返(retour-en-vol)”計時碼表,其中心秒針停止并歸零后,按一次按掣(通常位于4點鐘位置)即可立即重新啟動,而無需停止整個計時碼表(使用位于2點鐘位置的按掣)。
雙秒追針計時碼表

雙秒追針計時碼表
雙秒追針(追針計時(rattrapante))計時碼表擁有額外的秒針,它能夠計量其在“追上”另一隨機芯運行的指針之前的時間間隔。這一復雜的設計是又一最難制造的復雜功能,堪與陀飛輪及三問表并列。
在計時碼表于1822年發明后不久,制表師們就開始探索同時計量開始于同一時間的多個事件的辦法(中間時間、相對時間,參照時間等)。首款實現這一功能的手表由Winnerl 于1831年設計,它擁有一根“單一追針計時(monorattrapante)”指針,這一單一的中心秒針可以被停止,然后在釋放時會即刻去追趕流逝的時間。
雙針系統則于1838年推出。雙秒追針計時碼表遠較“單針”計時碼表復雜,它帶有一個離合器系統,其爪扣能連接或斷開與追秒指針與計時碼表主指針的聯接。另一獨一無二的特點是它們具備額外的按掣。按一次此按掣可令追秒指針停止,再按一次則可使靜止的指針追上計時碼表指針,這樣兩者得以合二為一,繼續走時。這一操作可以在任何時點重復,在涉及數個參賽者的運動場合尤為實用。某些計時碼表有著兩根或兩根以上的“追針計時”指針。
原文鏈接
http://www.hautehorlogerie.org/zh/encyclopaedia/watches/complication-watc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