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鉻釹”事件之后,SK-II一如既往地專注產品研發,借用明星口碑和消費者體驗改變品牌形象,成為寶潔高檔產品線第一個“10億美元品牌”,也用淡化“傷口”的方法重新回歸。
關鍵時刻:2005年,江西某女士因使用了SK-II產品后出現皮膚瘙癢和部分灼燒,便以虛假廣告的名義狀告寶潔公司,后續引發了其他消費者相似投訴。“鉻釹”事件最終以國家質監總局和衛生部聯合聲明進行定性,確定SK-II產品含有的違禁成分是原料代入所致而非主觀添加,但工商局勒令各大商場將SK-II撤出柜臺。
關鍵抉擇:在“鉻釹”事件之后,SK-II在中國大陸的專柜一度削減為3個。消費者的內心芥蒂卻成為SK-II“復活”最大的阻礙,如果無法取得消費者的信任,SK-II將從中國大陸市場永久的撤出。
關鍵策略:SK-II會在日常投放的廣告中解釋SK-II產品的核心物質,為客戶介紹SK-II每隔兩年輪次升級的美白和抗老產品的科技,打消消費者的購買顧慮;簽約湯唯,用明星的親身體驗將明星的形象與品牌緊密結合,借助明星與美容專家的口碑傳播;進入絲芙蘭,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有的放矢的精準營銷,并通過地面活動與消費者進行體驗性互動。
策略結果:2010年,SK-II已經恢復到之前的鼎盛時期,2012年5月,SK-II成為了寶潔高檔商品部門(P&G Prestige)中的第一個“10億美元品牌”。在2012~2013財年,SK-II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量僅僅排在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與蘭蔻(Lancome)之后,位居第3位。
策略點評:避談“違禁風波”,專注產品研發,借用明星口碑和消費者體驗改變品牌形象,市場銷售已經表明了百貨店和消費者對于SK-II的認可。SK-II也用淡化“傷口”的方法重新回歸。
對于SK-II,許多人的印象是酒紅色系,也會想起湯唯、李心潔或劉嘉玲這些品牌代言人,但也有更多人的印象停留在7年前的“鉻釹”事件上。
2005年,中國江西南昌某女士因使用了SK-II產品后出現皮膚瘙癢和部分灼燒,便以虛假廣告的名義狀告寶潔公司,后續引發了其他消費者相似投訴。“鉻釹”事件最終以國家質監總局和衛生部聯合聲明進行定性,確定SK-II產品含有的違禁成分是原料代入所致而非主觀添加,這件事情才最終告一段落。
1998年SK-II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這一事件使得SK-II首度遭遇危機,SK-II的品牌形象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在工商局勒令各大商場將SK-II撤出柜臺之后,SK-II在中國內地的專柜一度削減為3個。
“鉻釹”事件給SK-II帶來了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即便寶潔公司在2006年12月初就宣布恢復部分商場里SK-II產品的銷售,但品牌形象受損卻影響了SK-II與商場合作過程中的議價能力,在2007與2008年的寶潔年報中,SK-II也未出現在核心產品名單中。
在那之后,消費者對于SK-II的印象似乎也依舊停留在2006年,許多SK-II曾經的老客戶從那次事件后改用雅詩蘭黛或蘭蔻等同類競爭品牌,SK-II的質量問題成為消費者最大的心理隔閡。
這些年來,SK-II一直致力于恢復與完善中國市場,挽回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信心。經過了7年時間,SK-II在為復活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價之后,終于重新奪回了曾經的市場位置。
明星口碑傳播
在“鉻釹”事件之后,消費者的內心芥蒂成為SK-II“復活”最大的阻礙,在許多情況下,相比品牌的形象模糊,負面的品牌形象是更糟糕的訊號。因此, 2006年之后SK-II首要做的事情是為客戶解釋“為什么要購買”這個問題?
SK-II會在日常投放的廣告中向人們解釋SK-II產品經天然酵母發酵后產出的核心物質Pitera,為客戶介紹SK-II每隔兩年輪次升級的美白和抗老產品的科技,打消購買顧慮。在每個柜臺設置皮膚測試儀器,拍攝消費者臉部皮膚的年齡和在這個城市里的緯度,再測量每一條皺紋的下降程度、斑點,并跟同緯度客戶的測量數據做對比,用SK-II的科技基因吸引消費者。
而SK-II在重新回歸之后,對于中國大陸市場的成分審批更加謹慎。通常會在產品上市的2年之前,從SK-II位于日本的全球研發部門拿到產品成分,并提前在國內進行審批過程,以保證產品可以在中國大陸市場上與全球同步上新品。
這一次SK-II也帶來自己全新的品牌形象,它不再強調肌膚“拯救者”,而定位于幫助消費者分析肌膚問題的“美容專家”。SK-II充分發揮了代言人的功能,用明星的親身體驗做品牌傳播,也將明星的形象與品牌緊密結合。
作為一個主打亞洲市場的品牌,SK-II對于不同市場的消費者心理做了深入的調研,也會根據不同市場的文化和消費者心理簽約明星代言人,選擇20歲、30歲和40歲的明星,并使用不同表達方式與各自對應年齡階段的消費者對話,以覆蓋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群體。
一直以來,SK-II龐大的明星陣容是亞洲市場的統一思路,針對臺灣女性消費者都期待的名媛生活方式,SK-II在臺灣走名媛路線,簽約了蕭薔、大S等明星之外,還簽約了關穎等名媛,針對香港女性消費者對家庭與事業兼顧的期待,SK-II將香港修身堂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張玉珊簽入旗下,同時也與徐濠縈簽約,以打動20多歲推崇潮范兒的香港女性。
然而在中國大陸細分化的市場上,難以找到一個最大多數人都想成為的群體,因此SK-II在中國大陸選擇了唯一有效的明星路線,SK-II與湯唯在2010年正式簽約,邀請湯唯成為SK-II中華區品牌大使。寶潔大中華區SK-II高級品牌經理楊泊介紹道,“選擇湯唯,除了她憑借電影在兩岸三地的口碑和人氣之外,SK-II更看重湯唯身上簡約而優雅的氣質,以及她與SK-II品牌形象的匹配度”。
在2011年的銷售數據中,簽約湯唯為SK-II的銷售帶來了150%的漲幅。不過,在SK-II的計劃中,湯唯只是30歲人群的肌膚代言,今年SK-II也正在計劃簽約20歲和40歲的明星,并于2014年1月推出,以不同的風格打動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
SK-II與其他品牌簽約明星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策略,SK-II的代言人不只作為品牌的形象代言,更是明星與SK-II相結合的全方位市場策略。SK-II會與湯唯討論一年中的工作計劃,而湯唯在韓國釜山電影節以及SK-II 的Honoring Discovery紀念活動中也常會以紅色禮服出現,如果提到SK-II,會很容易地想到湯唯,兩者之間也形成了密切的連接。
因此SK-II在簽約劉嘉玲、湯唯和李心潔的時候,也同時將她們培養為SK-II的日常使用者,楊泊介紹道,“凱特-布蘭切特使用SK-II已經超過9年,李心潔也已經有7年的使用時長”。而湯唯對于SK-II的支持也來自于她親身的使用體驗。
除明星之外,SK-II一直以來都擁有龐大的代言者群體,SK-II在中國大陸簽約了70多位名人、美容專家及美容博主等,這個群體在香港有100位,在臺灣更多達200位,他們在公開場合的曝光中會以自己的使用體驗為SK-II做口碑傳播,這成為SK-II扭轉局勢最有效的手段,也幫助SK-II在有限的資源內獲得了最有效的價值釋放。
渠道精準營銷
2006年底,SK-II從僅剩的3家柜臺開始恢復在中國大陸的專柜數量,2007年之后SK-II做了大量的渠道開發。SK-II選擇在城市的百貨店開設專柜,數量占比高達40%。直到2012~2013財年,SK-II新店擴張依舊保持著高速增長,一線城市同比增長147%,二線城市同比增長124%。
此外SK-II也選擇了進入絲芙蘭(SEPHORA),這家背靠全球第一奢侈品牌集團LVMH的化妝品零售企業,絲芙蘭匯集了迪奧、雅詩蘭黛、蘭蔻這樣的美妝品高端品牌,主打的“自助體驗式”也把化妝品銷售店變成了一個可供參觀、體驗和嘗試的互動空間。
盡管絲芙蘭在價格上與免稅店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優勢,但在絲芙蘭進入中國的2005年,中國百貨商場的專柜銷售模式占化妝品市場70%的份額,化妝品連鎖店的模式是當時的市場空白,直到2012年,絲芙蘭已經在中國大陸擁有100多家門店,而每年都保持著10%的增長。因此SK-II也進入了絲芙蘭這一本身快速擴張中的渠道,而絲芙蘭在2012年也為SK-II帶來了121%的銷量增長。
當然SK-II也一直在拓展新的消費群。針對那些尚未有SK-II專柜入駐的三四線城市,SK-II在2012年開設了天貓旗艦店,楊泊認為,“天貓的網購人群具有足夠強的消費能力”,但SK-II也會在網絡渠道做一些更為個性化的明星簽名版,推出更多的打折力度。2012年,SK-II天貓旗艦店的網上支付銷量比2011年增長了253%。
SK-II一直將神仙水奉為自己的標志性產品,神仙水也一直占銷售比例的60%~70%。就像中高端美妝品牌慣用的營銷手段,SK-II也希望消費者能夠借由神仙水這一款產品聯想和記住SK-II這個品牌,并通過這一款產品推動其他新品的購買。
直到現在,在寶潔多元化產品線中,SK-II依舊被列入“小份額美容品牌”(Minor Beauty Brands),集中于日本、香港、臺灣等亞洲市場的SK-II在體量上無法與玉蘭油相提并論,因此在硬廣告份額有限的前提下,SK-II也一直采取游擊戰的策略。
對于面對大眾的廣告手段,SK-II每年都會將全部的資源依次投入在北京、上海或成都,會選擇在7月將國貿三期和水立方點亮為酒紅色,隨后在9月成都秋季化妝品節上,將一條街道變成SK-II的氣質,每一個所到之處都會進行有的放矢的營銷活動。
其實所有的營銷手段都被SK-II看作是客戶拓展的渠道,數字營銷也同樣是如此。SK-II聚焦于一對一精準營銷的微信平臺,今年10月之后,SK-II會主打微信傳播,并與LBS相結合,為走到SK-II柜臺周邊的人群推送產品信息,就像楊泊說,“針對精準人群的營銷是他們主打的方式”。
SK-II在單向傳播的同時,也走到了第二個層次,走近消費者讓他們親身試用,因此在渠道擴張之外,SK-II更希望跟消費者進行體驗性互動,2012年,SK-II在全國鋪開做活動,邀請Kevin、小P等美妝老師參加VIP活動,鼓勵消費者試用產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產品的功效。同時,每年都有100場線下活動在各大商圈舉行。
地面活動也為SK-II帶來了很大的銷售增長。與更為大眾平價的歐萊雅、玉蘭油相比,SK-II有更高的客單價,SK-II的地面活動通常會邀請20位顧客跟老師做活動,而每場活動平均都能夠完成30多萬元的銷量。
SK-II與寶潔
在“鉻釹”事件之前,中國曾是SK-Ⅱ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市場,在2005年全國專柜平均每天的銷售額為100多萬元人民幣。而作為寶潔旗下的高端品牌線,一些商場為了要引進SK-II,允許寶潔的玉蘭油“捆綁銷售”,甚至可在商場設立專柜。
在SK-II受事件影響停售的兩個月內,其競爭對手歐萊雅等品牌舉行了頗多市場活動,趁機收復市場。寶潔也改變了整體戰略,新引入品牌“Cover Girl”和“illume”來填充高端化妝品的市場空間,但新品牌需要時間重新進行客戶積累,而近幾年寶潔在洗發水等日化領域的品牌老化也成為寶潔的噩夢。
因此SK-Ⅱ等高端化妝品牌一直被寶潔視為公司的業務引擎。 SK-II也通過明星代言的形象改變,精準化的營銷和口碑傳播,以及更貼近消費者的促銷和地面活動,讓SK-II逐步回歸主流高端化妝品市場。
其實到2010年,SK-II已經恢復到之前的鼎盛時期,2012年5月,SK-II在玉蘭油、汰漬等品牌之后成為寶潔公司旗下又一個銷售超越10億美元的亞洲品牌,也成為了寶潔高檔商品部門(P&G Prestige)中的第一個“10億美元品牌”。
盡管截至2012~2013財年,SK-II品牌銷量已經突破700萬美元,顧客比2011年增長102%,但對于SK-II在日本、韓國和香港、臺灣市場第一位的銷量排名,以及在韓國和臺灣市場上近20%的市場份額,中國大陸對于SK-II 來說也還是很小的市場。
2007年之后,SK-II在中國市場上已經逐步縮小了與倩碧、碧歐泉、嬌韻詩等高端競品之間的差距,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的品牌都在繼續保持增長,而SK-II只能找回原本屬于自己的市場。
根據中國百貨店系統內部銷售統計,2008年,SK-II在高端化妝品品牌銷售排名中僅居于第11位。但到2012~2013財年,SK-II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量排名僅列于雅詩蘭黛與蘭蔻之后,位居第三。到目前為止,SK-II中國的專柜數量已經恢復到140家,直接比肩雅詩蘭黛,SK-II重新奪回了中國市場高端美妝品牌的市場位置。2013年,SK-II依靠以往的品牌戰略,依舊保持著高速增長,今年3~6月新客同比增長124%,而神仙水的銷量同比增長123%。
SK-II一直試圖用時間來淡化“傷情”的方法重返輝煌,避談“違禁風波”,低調專注產品研發,加強終端促銷及售后服務,SK-II的銷售數據已經表明了百貨店與消費者對于該品牌的認可。
(商業價值 劉媚琪)
原文鏈接
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3/269424.shtml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