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清晨醒來,看到這樣的標題,會不會令每個輕熟齡者(如果我們把熟齡等同于世衛組織對中年人及以上定義的話)倍感歡欣鼓舞?
沒錯,這并非自我催眠式的安慰,盡管這一觀點在人口沖14億、新生代消費者層出不窮、35歲通常成為分水齡的中國的確有點匪夷所思。不過我們真的“Out”了!看看下面國外的最新研究,足夠顛覆中國近20年來已約定俗成的對消費者的研究設定。
活到1000歲?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兩個世紀,人均壽命已經增長了一倍,且正以每天 5 小時的速度增長。 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出生的嬰兒中,至少1/3 的嬰兒將活到 100 歲。
而更毀“三觀”的一個最新研究是:分子生物學家、加州 SENS 研究基金會的首席科學官 Aubrey De Grey 博士最近提出了“活到1000歲”的口號,認為如果科學能阻止年齡增長導致的分子細胞衰退并修復受損的部分,人類沒有理由不能活到 1000 歲: "我想我們可以使人類保持健康,在 90 歲時醒來的體力狀態和 30 歲時一樣好,且在 90 歲時死亡的概率不會比在 30 歲時死亡的概率更高——這一切已經觸手可及。"他在接受英國《衛報》的采訪時說。
或許新的長壽的定義應該是:延長青春,而非長生不老。生命科學的研究理念正在改變,從研究死亡原因轉移至研究衰老的原因和老年疾病。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是個存在倫理危險性的幻想,而對抗衰老才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最新的一些生命技術包括基因療法、人體冷凍技術和大腦仿真技術等。盡管這些技術在普通人看起來近乎“科幻”或“超現實主義”,但這些技術預估在未來20,30年內都會具有現實性。
新“熟齡代”
生命的延長需要重新定義生命的不同階段,顯然如果人均壽命增長到100歲,并且假定隨著生活方式的提高與科技進步,健康和生命力也隨著壽命增長而增進,那么新“熟齡”代的人群是需要被重新定義的。
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出生率下降、壽命增長意味著在本世紀剩下的階段內,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群體為 60 歲以上的人群;而從現階段來講,西方的 “嬰兒潮”一代正成為新“熟齡代”的主體。
這批新“熟齡”人群的生活方式上完全有別于前輩:與傳統的退休不同,許多嬰兒潮一代的人如今都有自己獨立的事業,他們在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中成長,為生存而努力的觀念不復存在。對他們來說,他們并不喜歡退休,或者至少他們希望可以控制他們退休的年齡。這一趨勢導致美國增長速度最快的勞動力人群為 65 歲以上及 75 歲以上人群。并且在美國,55 歲及以上成人的自主創業率達到 16.4%(勞工統計局)。
對“熟齡代“而言,差異不僅僅體現在職業上,家庭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配偶間的年齡差距或兄妹間的年齡差距會延長,配偶間年齡相差50、60歲并不稀奇。而長期伴侶也在換;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之間更加平等。壽命延長也會導致男女之間更加平等,尤其在生育問題上。職業規劃可以晚一點制定,當然需要學習專業知識的時間也更長。
而對于中國而言,在接下來的10-20年中,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的人群將進入“熟齡”階段。客觀上總體素質更高的60后、70后讓更多熟悉互聯網或有著專業技能的人會利用這一點,在他們擅長的領域工作更久,比如從事咨詢工作或利用社會媒體尋找職業群體或網絡群體。而專業的職業人士也有更多不再做企業的全職員工,他們有可能會更多開創自己獨立的事業。
云技術、移動計算技術和社交網絡的發展使70后的中堅者們很容易利用自身的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創立自由事業、獲得持續的收入和職業聲望。"
打動新“熟齡代”消費者
在中國,人們偏愛對80后、90后甚至00后等新生代消費者進行研究,而廣告主和媒介人士通常更重視年輕消費者,而不是“熟齡”消費者。針對“熟齡”消費群體極少的營銷預算與可能實際消費水平占主導的市場購買力完全不匹配。
但正象我們前面所說,他們忽視了60后、70后即將成為新“熟齡”群體。不去關注那些 50、60 歲的消費者意味著失去了重要的商機。20年后,這個人群有能力也有意愿嘗試新的東西,而他們依然會是社交媒體的主流,對社會產生持續影響力。同時身為90后,00的父母他們將會對這些群體的消費產生重大影響。
“熟齡代”的消費者會有他們新的消費特征:譬如有可能對質量和服務更為在意,以及更注重文化的因素而對價格不是很敏感。過分注重速度和價格優勢的商家有可能會失去他們。而盡管面臨老化帶來的實際問題,如行動力、記憶力或視力問題。但他們并不愿意“服老”,這需要商品注入更多與情感有關的因素,以及強調獨立性。
總體來說,新“熟齡代”消費者是需要被覺察到的新興群體并且需要被納入消費者研究的重要范疇。他們不再象過去的老年群體一樣弱勢、憂郁而且被孤立,他們將具有更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