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還是聯營"是日本業界和學界在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討論和爭論最多的問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主任陳立平說,“當時零售業均認同聯營有種種弊病,但改革中卻遇到了很多障礙。”
同樣,近年來聯營模式的種種弊端并沒有被中國零售業界忽視,“自營還是聯營”的爭論也一直是業內人士持續關注的熱點。但正如參加中國百貨業自營模式研討會的國內零售專業人士感受到的,百貨業自主自營的轉型在我國進展緩慢,主要由于轉型為自營模式困難重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百貨業回歸自營模式的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懂品牌的“買手”,而一線大城市的百貨店很難做到完全自營,由此應該探索自營與聯營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轉型的阻礙
在陳立平看來,讓百貨業回歸自主自營在國內“喊了許多年的口號”,但轉型進展緩慢,可歸因為經營戰略、經營系統、經營風氣、經營人才、經營技術、經營環境六個方面的現實障礙。“由于長期養成的惰性,我國百貨企業難以放棄銷售額至上的經營理念。又由于長期的聯營制使百貨企業經營技能喪失,使其難以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而安于現狀的組織風氣,讓百貨企業內部極少有適應自主經營的人才。此外,家電、家具、家居床上用品、服裝等商品種細分種類日漸增多,對百貨業轉型自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陳立平說。
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主任王耀指出,目前國內增長最快的三種零售模式分別是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和O2O。而百貨店的主要競爭對手也是大賣場、O2O、購物中心以及百貨同業者。“隨著電子商務對傳統業態的蠶食日漸顯著,百貨店品牌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當前,百貨業面臨著是"降價求銷量"還是"差異化求生存"的選擇,以及如何借助電子商務發展,吸引更多的消費者進店的難題。”
他認為,未來百貨店的趨勢將是專業化和百貨店購物中心化并駕齊驅。百貨店的優勢在于品牌組合,轉型突破口在于擴大規模,提供一站式服務;提升經營檔次,增加手表、化妝品、女裝等高利潤品類以增加自營比重。“以自營為主的百貨店將具有價格優勢和商品優勢。比同業更了解消費者、能獲得更多消費者喜歡的商品和品牌。”
自營的探索
在陳立平看來,日本由聯營走向自營的第一步是取得賣場的控制權;第二步是取得賣場的銷售權,由賣場自己的銷售員去銷售;第三步是逐漸控制賣場的定價權。“實現40%的自營,百貨店就有了充分的定價權,而且這個時候百貨店就能進行差異化競爭了。”
但目前在我國百貨業轉型自營模式仍困難重重。“企業普遍選擇聯營模式主要是由于聯營具有自營所沒有的低風險、壓力小、易運作等優勢。”作為縣域百貨自營標桿的安徽安德利百貨,其董事長陳學高表示,自營難度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資金占用多;二是庫存風險大;三是人力成本高,需要大量的采購人員和管理骨干;四是采購過程成本控制難,商業賄賂成為自營采購成本控制的最大難點。
對此,王耀認為,百貨店擴大自營比重是方向,但當務之急是培養一批懂品牌的“買手”。“百貨業的發展對買手的要求已大大高于從前,需要買手對品牌、商品質量、流行趨勢、消費心理、消費群體有專業的把控能力,成熟的買手起碼得需要5年的培養。”
此外,經營的創新也是百貨店需要探索的重點。“日本百貨業最終在經濟大衰退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并實現了增長,關鍵在于經營創新。首先通過自營組織豐富而個性化的商品;其次更強調文化性、娛樂性、體驗性,更注重食品賣場的擴張和發展;三是通過新奇的賣場視覺效果和創新運營能力提升到店人數。”陳立平說。“中國百貨業必須正視行業聯營模式的風險性和不可持續性。”但陳立平同時認為,從日本、韓國的經驗中可發現,在亞洲市場特別是一線大城市,很難做到讓百貨完全自營,由此應該探索自營與聯營有機結合的新模式。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