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2008年是我國外貿企業極為艱難的一年。大部分外貿企業呈現出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全國就有超過6.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這其中以外貿業務為主的企業占據了絕大多數),進入下半年,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冬天真的來了?冬天真的來了!
經常聽到有人拿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進行自勉,認為雖然目前我國的外貿企業因外部環境的關系,遭遇困境。但是,隨著外部形勢的改善,外貿企業的處境自然會好轉。
簡單分析一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人的想法或許過于天真。他們單純的將希望寄托在外部形勢的好轉來刺激增長,而自身不做任何努力和嘗試;天真的等待春天的來臨,而不去反思一下危機的根源來自哪里?這簡直就是亡國奴的思維!
其實,按照目前強勢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中心—邊緣"為基本結構的世界體系,我們的外貿企業是很難看到春天的。
在產業鏈中,國外資本掌握了技術、標準、市場等高附加值的中心環節,我們的外貿企業只能賺取微薄的加工利潤。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零售價可以賣到9.9美元,但在芭比娃娃最大的產地珠三角地區,中國企業生產一個芭比娃娃只能獲得0.35美元的加工費。我們始終在產業鏈的邊緣,為他人做嫁衣。
誠然,"中國制造"的論調非常有市場,但是外貿的設備、技術、行業標準甚至市場都依賴西方。實際上所謂的"中國制造"等于"中國組裝"。因此,盡管中國的制造企業在不斷發展,但始終走不出去,成不了世界五百強。
在當前列強制定的游戲規則下,我們的外貿經濟的總體增長是通過榨取廉價勞動力、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賺取微薄的利潤,很多外貿企業是在透支子孫后代的資源。這種模式具有極大的破壞性。
因此,在傳統的外貿運作模式下,我們始終處于被牽制和受盤剝的境地。即便不遭遇2008年的外貿寒流,我們的外貿企業依然沒有春天。
打破"中心—邊緣"世界體系的封鎖,通過"自主研發的產品、技術、品牌、渠道"去獲得企業長遠發展的源動力,這才是外貿企業真正的春天。
在當前形勢下,大部分企業都不足以進入國際市場與國際性品牌抗爭。但是,我們可以立足于戰略空間廣袤的國內市場。以此為根據地,充分打造企業的競爭力,練好內功,再伺機走向世界。
分析很多成功的國際企業,可以發現,它們的發展都是以本國市場為根據地慢慢成長起來的。
沃爾瑪1962年誕生在阿肯色州,通過在美國近三十年的積累,逐漸成為世界第一流的零售企業,當前全球7000多家門店中,美國門店仍有4000多家。
星巴克以美國為根據地,逐步擴張。終于將店鋪網絡逐步由西雅圖到全國乃至全世界。三星、LG的成功離不開韓國本土市場的業績貢獻。
在當前的外貿困境下,外貿企業要學會自己去做品牌、做渠道、做市場、做產品;要重視國內消費市場,逐步在本土市場獲得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中心—邊緣"這一貿易體系的冬天來了,我們外貿企業的春天應該不再是建立并維護這一體系的列強所賜予的。我們的外貿企業不應滿足于在他人建立的游戲規則下為他人做嫁衣;應該學會獨立,打造屬于自己的體系規則。只有這樣,真正屬于我們外貿企業的春天才有可能來臨。
認真反思當前遭遇的外貿危機,對于我們外貿企業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品牌傳教士的營銷博客點擊
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