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國度這樣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國,我們西方藝術受中國之賜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面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決不能臻于今日的境地……。"剛于6月辭世的法國時裝大師伊夫•圣•洛朗先生就曾這樣說過,可見西方社會對中國藝術的推崇和向往之情頗為深厚。
"東風西鑒"由來已久
早在18世紀法國的《Happer's Magazine》雜志上就刊登了當時的藝術評論,并開始有了"中國風"的說法,被稱為"Chinoiserie"風格,這個詞語一直沿用至今,稱呼那些具有中國風貌的藝術品。
從建筑到室內裝飾再到日常服裝,從17世紀的巴洛克到18世紀的羅可可再到20世紀初的迪考主義風格,中國元素在西方藝術史上涂抹了一筆筆重彩,并一直持續著。
中國文化對"東風西鑒"的接受有著雙重性的表現性
一方面,是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接納,只不過是以"東風西鑒"為內容的"西風東鑒"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是對西方文化的一種批判,甚至被用來作為諷刺和取笑西方文化的"東施笑顰"和"斷章取義"。
我們不得不說我們總有一個習慣,總是比較容易看見別人的不足之處。不僅僅是在接受"西風東鑒"過程中,如對近代科學、技術、醫學、教育等的接受方面的,產生不少質疑和阻力,使得所謂西方社會的文化入侵也變得步履艱難。而在接受"東風西鑒"的過程中,我們同樣也產生了不少批判之聲。這好似所有觀點都圍繞這個"東風"刮來刮去。
與服裝相關的"東風"西鑒與回歸
如今,我們把服裝也歸為藝術范疇,而服裝作為人類社會文明重要的表現形式,同樣也避不開這個"東風"的漩渦。巴洛克和羅可可時期紡織服裝受到神秘東方大國的誘惑,來自于中國紡織品和瓷器皿上的圖案成為他們獲取具象信息的重要來源,出現了大量臆想的內容,宮廷花園、亭臺樓閣、人物花鳥,以傳達豪華和虛幻的感覺。
"中國風"的主題在西方服裝史上始終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僅是在古代西方,因為來自東方大國而彌足珍貴,因此與中國相關的一些都成為貴族們的特權,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服裝進入現在階段,這也是現在時裝設計的開端,這時候,以保羅•波華亥為首的現在時裝設計師們大膽的將東方元素,特別是中國風格融入到人們的日常服裝中,并出現了一批經典的時裝設計作品。
之后,越來越多的時裝設計大師用自己獨到的設計詮釋著他們對中國的夢想,隨著社會步入現代科技與經濟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西方設計師不再僅僅通過間接資料來描繪自己的中國夢,他們紛紛來到中國并享受著親自發現的快感,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時裝界T臺上出現更過的中國細節,卻更加貼近真實。保羅•波華亥、伊夫•圣•洛朗、喬治•阿瑪尼、讓•保羅•戈爾捷、亞歷山大•麥克奎恩、約翰•加利阿諾,更有如Vivienne Tam、Vera Wang為代表的華人設計師,更善于站在西方人角度來詮釋他們所熟悉的中國文化。
西方設計師如何運用"中國風"
有的時候,我們會說,西方人很笨,有時候會犯一些低級錯誤,例如混淆地理和歷史知識,他們總是分不清楚和服是中國還是日本的;有時候,我們會說,西方人很無厘頭,有時候會將中國元素胡亂混搭。其實,他們也許并不傻也并不是故意標新立異的,少了幾分對文化的依賴和牽畔,有更多的時間可以用自己所知的一切來構造他認為最美好的設計,往往有時候如管中窺豹,并將這"斑"發揚光大。
另一方面西方人運用中國元素往往是直觀的,在于"形"的,且總是基于一個點兒發散思維的,從古今各大設計師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無一例外就是將中國傳統建筑、傳統書畫、傳統圖案甚至一個不起眼的小點展開設計的。我們可以說,西方人很刻苦。
可以說,之前的"東風"是西方人拼命想要拿去的,而現在的西方人更希望"東風"能夠刮回中國。一方面希望得到認可和共鳴,另一方面作為消費品的服裝也希望能盡可能得到更加廣闊的市場。因此,西方人在努力。
出自波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日》的《中國公主圖蘭朵》,因普契尼的同名歌劇而家喻戶曉,但我們仍會覺得那又是一個關于時間和地理"概念模糊"造就的錯誤。一個文化符號的概念錯誤,卻并不能掩蓋人們傳頌和敬仰的善良出發點。同樣我們要像迎接《圖蘭朵》來到紫禁城表演一樣接受那些看似讓人有些"啼笑皆非"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服裝。
當"中國風"刮到了中國
就如國際社會對中國汶川地震第一時間的援助一樣,某跨國企業領導曾直言不諱,因為中國是我們未來最廣大的市場,務必要在中國提出需求之前主動提供幫助。是的,的確,隨著中國重要的經濟戰略地位的確立,西方國家不得不將雙手伸向中國甚至將腳也踏上了中國土地來搶占先機,在時尚奢侈品世界也不例外。從2007年至今,也是乘著奧運之風,國際品牌紛紛落腳中國且企圖抓住文化大旗來討好之。
2007年10月19日晚,居庸關長城烽火臺兩邊升起了雙F標志的大旗,Karl Lagerfeld 攜Fendi 08年春夏時裝登上長城
2007年10月20日,皮爾卡丹Pierre Cardin在中國敦煌鳴沙山,展示08春夏系列,寓意"絲綢之路,鳳凰涅磐"。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林匹克從未離中國人如此之近。從Fendi的"長城秀",到皮爾卡丹的"絲綢之路",奢侈品牌似乎圍繞東方大國做夠了名堂。如今Gucci女當家Frida Giannini也推出了名為"2008-8-8"的奧運限量版系列配飾。
Y's中國秀于08年4月24日在北京太廟舉行,并于26日拍賣服裝,所得將捐贈給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CFFPD)設立山本耀司和平基金(Yohji Yamamoto Fund for Peace)旨在培養中國設計師人才和頂級女性模特。
欣然面對"東風"的回歸
可以說我們現在的心胸更加寬廣了,不過這樣的寬廣也要有個度,特別是在尊重自己的文化上,不能讓步,別人錯誤的地方我們要指出并幫助其改正,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能犯那些"明知故犯"的毛病,就那句最土的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確,如果我們都不堅持,還有誰會在乎我們學習我們呢。因此,中國人要努力。
記得聽夏姿•陳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過,他們超過900歐元的一條裙子在巴黎供不應求。這是一條結構非常簡單的A字形真絲連衣裙,只是胸口和裙擺處有手繪加刺繡的水墨荷花。一方面,你會想,外國人的錢還真好賺,另一方面,你會想,品牌經營者很聰明,但是在中國和她一樣聰明的人比比皆是,就像你和我。
的確,老老實實的做一個中國人,估計是最穩穩當當賺錢的方法。不過,有時候,我們都太好高騖遠了,或者說我們只想著賺更多的錢了,忘記了堅持的意義。也許可以像笨笨的西方人學習中國文化一樣更加具有鉆研精神,將我們文化的盡量準確的表現出來,而不是人云亦云,昨天全是滿身的龍鳳,今天滿身就變成福娃,后天又變成熊貓了,也不是誰誰誰又進駐異國T臺,叱咤風云了,我們需要的是集體意識的提升。
集體意識的提升,希望得到主流大眾的認可。希望中國的設計師能像日本設計師在世界上的集體地位一樣,是一個整體、一個文化符號,雖形不同,但神相似。
2008年,馬可作品"無用之土地"入選"國際年度設計大獎"候選人名單,并于2月到4月在倫敦設計博物館進行作品展示并角逐"2007國際設計大獎",也是唯一入選的中國服裝設計師。另一方面,馬可也獲邀參加由倫敦V&A博物館舉辦的"創意中國China Design Now"當代藝術設計展覽,并于5月16日開始在V&A進行作品展示。且賈章柯據此拍攝的《無用in-utile》獲得了威尼斯最佳記錄片獎。可以說馬克的這次嘗試有些太文藝了,與時裝的商業性效應有些背離,就像說起張藝謀的電影一樣,太土了,但這也算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契機之一吧。
文化的內在含義總是高于外在的包裝吧,也相對穩定。甚至也覺得像是趙半狄"熊貓秀"這樣的噱頭也是值得的,畢竟它也觸及到一些人的潛在利益,產生共鳴,才會引起軒然大波。
發表評論
相關的文章
"觀潮"共有2928篇與該文章相關的內容。
(查看全部),以下顯示其中最新文章5篇。
on
September(9月)25, 2015 at 16:30 AM | Posted by
XOXO

今年來黑、白、灰三色平底鞋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無處不在,成為時裝受害者們的洗腦利器。于是各種時尚街拍都變成每人一雙“一腳蹬”、“小白鞋”……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25, 2015 at 14:22 AM | Posted by
XOXO

UNIQLO[優衣庫]與迪士尼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為LifeWear[服適人生]日常時尚增添迪士尼的夢幻魅力、漫威的英雄氣概、星球大戰的冒險色彩與皮克斯的新奇創意,讓產品與購物體驗耳目一新。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24, 2015 at 21:20 AM | Posted by
Amber.Y

是的,作為Versace副線的Versus Versace現在越來越年輕,親民,并且,它最近時髦地出了時髦人必買膠囊系列!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24, 2015 at 15:10 AM | Posted by
XOXO

施華洛世奇很榮幸宣布啟動全新亞洲新銳設計師支持項目。By Fang、Ping He和Nicole Zhang三個品牌入選2016年該全新開創的時尚贊助項目,該項目致力于將施華洛世奇水晶傾注于中國最優秀的新銳設計人才的創作中。
(查看全文)
on
September(9月)24, 2015 at 14:42 AM | Posted by
李儀

從紐約、倫敦時裝周一下子跳轉到米蘭,2016春夏系列在這里好像忽然調轉了風頭,Normcore、都市運動這樣的主基調在第一天的米蘭秀場上幾乎是不存在的,以Gucci為首,品牌都將斑斕的色彩、精致的細節作為藝術表現的手法,呈現出一場場如同享受移動藝術盛宴般的大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