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某大牌化妝品和知名插畫師合作的限量系列,大陸地區比原產國的銷售整整晚了一年,比臺灣、香港的銷售也遲到了半年。最郁悶的是不知道為什么化妝品的"芯子"獲準銷售,限量版的外殼卻不能上市,原本這種圣誕限量、季節限量的產品買的就是個包裝,這哪里還有購買的興致?”某消費者說道說。對這一品牌熱衷的她“吃了一次虧”后,最終選擇了每年限定推出時都請朋友從原產國帶回或者找代購,盡管如此一來產品有時反而比國內專賣店的售價高,但郁林依然覺得 “第一時間擁有比什么都重要”。
購買奢侈品后往往難以享受到“奢侈售后服務”,也讓中國消費者如鯁在喉。調查發現,無論是皮具、配件還是化妝品、香水,消費者接觸品牌的主要方式專賣店或者專柜,大多并不提供真假鑒定服務。而品牌旗下的專屬鑒定中心往往是“藏在深閨人未知”,即使是在中國區的官網上也沒有公開的聯系方式。
( 責任編輯:張翔宇 )品牌推薦 | 更多> |
LOOKBOOK | 更多> |